瓷器,在古代中东和欧洲,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CHINA为烧制瓷器的名城,昌南镇的音译,这个江西的瓷都成为了映入异族脑海中的华夏文明的象征,瓷器就是中华文明的代名词,和茶叶以及丝绸一起,成为了古代中国的名片。
青花瓷作为瓷器中最有影响力的种类,产生于唐朝,在元朝爆发式的昌盛起来,那种静雅,隽逸的风格,深切的触动了每个接触过它的人类的灵魂,成为了元代以来最畅销的中国瓷器。
它不仅以出色的质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丰富的色彩和图案承载的华夏文化的精美,更是从美学甚至文明的层面将中国人的情趣展现到了全世界的面前。青花瓷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表达方式,随着年代而变化的图案,色调,和烧制的工艺流程的演变,不但是瓷器工艺史上的奇迹,更是观察华夏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表现的不可多得的标本。他当然也就成为了中国陶瓷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之一。
一.元代及元代之前的青花瓷成何貌?
1.唐代古代瓷器工艺发达
唐代的瓷器,代表着朴素,精雅精神的青瓷和白瓷占据着统治地位,青白瓷相对于后世瓷器简单的造型和纯粹的色调,表达了这个时期古人崇尚自然朴素的审美观点,和后世繁复的图案与充满张力的表现形式相比,此时的华夏瓷器主流温润,含蓄。
唐代的陶器唐三彩算是迥异于瓷器审美观念的一种艺术品,它相对于青白瓷的质朴,鲜艳的色调,夸张的造型成为了唐特殊的奔放精神的艺术品注解,更为重要的是,低温下唐三彩的色彩很容易被剥落,并且蓝色唐三彩瓷器的烧制非常的困难,这样,在完善唐三彩的烧制工艺的过程中,釉下钴蓝彩技术的出现,推开了青花瓷烧制的大门,解决了青花瓷类瓷器技术上最大的难题。
扬州发掘的唐青花瓷的碎片,表示当时已经有少量的民窑开始系统的烧制青花瓷,这种蓝色调的瓷器迎合了高层统治者的口味,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成为了宫廷点名索取的贡品之一。
然而青花瓷烧制中重要的钴料,在唐代高度依赖西亚的进口,在唐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后,钴料的稳定供应成为了瓷器陶器烧制的最大难题,唐三彩和青花瓷都迎来了发展的低谷,这甚至绵延到了宋代。
2.相对迟滞的宋代青花瓷
也许是钴料的缺乏,也许是宋代青瓷,白瓷艺术工艺水平过高,宋青花瓷相对于整个宋瓷出众的质量和名声,实在不算出众。唐代的青花瓷烧制窑,基本可以定位为河南省的巩窑,为北窑的代表。而宋代由于政权控制力的原因,使用了浙江本土的钴料来雕刻图案上色,它相对于唐青花瓷,颜色相对暗淡发黑。
唐宋的青花瓷从烧制技术来讲,还有大量的釉上彩成品的出现,甚至有的陶瓷学家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的青花瓷,然而这确实是元青花爆发的技术铺垫,特别是景德镇作为瓷器之乡,在北宋正式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于土质的特殊,他开始注定在青花瓷的制作推广中,处于优越的地位了。
3.元代青花瓷获辉煌地位
元朝是个短命的朝代,然而在青花瓷的历史中,无论从哪个方面强调元青花的强大,都是毫不为过的,元代由于疆域的广阔,大量的引进了西亚的高铁低锰的钴料,苏麻离青。这也成为了元青花迥异于唐宋青花瓷的重要标志。
元朝统治者的草原审美观,和与中亚波斯两河流域高度相同的艺术品味,让元青花成为了华夏出口西亚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繁复的图案,大盘纹的熟练运用,各种大花大叶的艺术表达形式,人物故事图在青花瓷上的出现,让元青花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有艺术表现力的工艺品。
在全球各大拍卖行中,元青花仍然保持着瓷器的拍卖纪录,它的珍贵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元朝的景德镇陶瓷,已经根据出口商品国度的不同,调整瓷器本身的色彩和图案了,对西亚和东南亚出口的瓷器,无论大小和花色都大大的不同,这也显示了中华民族在元朝就展现出的高超政治智慧。
二.明清蓬勃发展的青花瓷
1.明代青花瓷遇高潮时期
明代创建之初,朱元璋曾经在景德镇长期驻军停留,他本人也表现出了对瓷器烧制的浓厚兴趣。元朝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于器皿的审美注重厚重壮实,同时由于西亚穆斯林文化对细密纹路的偏爱,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大都高大,图案繁复。
明朝的青花瓷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华夏审美中淡雅的的要求,突出灵巧和气韵的虚实相间。钴料上由于西亚钴料来源的稀缺,变为大量从东南亚进口苏尼勃青,国产钴料也开始大规模的使用
宣德和永乐年间,是继元青花的辉煌后,青花瓷艺术蓬勃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回回青钴料浓郁的染色效果,让青花瓷的感染力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明清百姓文化水平的提高,戏曲,小说的大量题材也体现在了青花瓷表面的图案塑造上。
明朝的青花瓷从质地,图案风格和钴料使用上都发展出了大量不同的流派,同时由于欧洲殖民主义者和华夏文明的接触,对青花瓷商品的垂涎,明代的青花瓷从设计,生产,出口等各个环节,开始百花齐放,青花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瓷器主流。
2.清代起逐渐衰落的青花瓷
清代早期,青花瓷延续了明代那种繁荣的势头,在康熙年间迎来了有清朝特色的又一个高潮。钴料的使用经过数百年的传承,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水墨在瓷器上的渲染可以分为五色,对人物风景的塑造,墨料的浓淡变幻莫测,显示了匠人高超的技巧。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规整拘谨,并且迎来了一个复古的高潮,开始推崇汉唐崇尚高雅淡洁的审美理念,这简直和雍正朝的政治氛围高度吻合。乾隆时期青花瓷迎来了最后的辉煌,乾隆晚期的华夏文明,所有的领域都迎来了断崖式的下滑,民族仿佛陷入了衰落的魔咒,瓷器窑作为巨大的吸金机器,成为了官场,商场斗争的重要场所。
乾隆晚期青花瓷从胎胚到钴料,到烧制,质量全面的下滑,青花瓷产业慢慢走向衰落。
三.青花瓷于历朝现世的多方位意义
1.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青花瓷的兴起,和政治上唐元等朝代的扩张密不可分。域外钴料对整个工艺的改造,西亚烧瓷技术和华夏技术的融合,造就了景德镇这个古代的瓷器业巨擎。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使他成为了最重要的贸易品,而高温的硬质瓷器中,青花瓷在人类已知的古代社会,征服了所有接触过他的人。
从元朝倾向于西亚的出口到明代后成为荷兰,英法等殖民者最看重的商品,青花瓷成为了古代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功臣,在欧洲庄园城堡贵族的收藏品里,在马六甲海峡几千米深的海沟中,在伊斯坦布尔苏丹的宫殿里,在俄国沙皇的案桌上,青花瓷的身影无处不在,他成为了华夏给时代的深深烙印。
2.文化延续,年代考量
青花瓷对于传统青瓷白瓷的超出,既有贸易上的考量,更多的可能还是文化上的承载。汉唐的瓷器太质朴了,它过于内敛而没有承载远古年代的气息。
青花瓷则不同,绘画一般反映时代特征的脉络。各种当时年代绘画技巧,素材的运用,大量历史人物在瓷器表面的塑造,青花瓷已经超脱了瓷器本身,成为了文明的百科全书,他将华夏的瞬间记录下来,打碎了雕刻在瓷器中,从贵族的收藏品到平民百姓的日用品,青花瓷成为了华夏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他不那么显山露水又潜移默化,成为了最贴近古老中国气质的介绍函。
结语:
青花瓷作为古代最杰出的瓷器,宁静而坚硬,幽雅而深刻,完美的契合了华夏民族的气质。从现代歌手周杰伦名为青花瓷的歌曲的歌词中,天青色的烟雨,篱外芭蕉惹骤雨,中国文明那种文字的美感,和青花瓷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一瞬间,那种血脉中民族感情的共鸣以瓷器为载体蔓延开来。
瓷器作为中国古文明最为自傲的地方,青花瓷作为中国古瓷器行业最具有代表力的作品,并不是一个瓶子一个罐子那么简单。
他在现实和精神世界双重的令人惬意的定位,那种中国绘画中独特的朦胧的美,让人触摸不到而更趋之若鹜的精神暗示,是民族创造力最完美的体现,他如此契合华夏的气质,成为瓷器中最让人钟情的种类是合情合理的。
参考资料:
《简明陶瓷词典》
《中国青花瓷》
《中国陶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