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名片有很多名字,如“帖子”“名刺”“名纸”等等。官员、文人之间相互拜访时就呈递名片,有一种“投刺”之礼就是专门讲这个的。这种风气在明清时期最鼎盛。名士之馆于斯者,辄怀刺访友,倒屣接宾,日不暇给。“望门投刺”的拜客者,当然并不是真拜客,而只是为了于礼不失。有的拜客者连自己家门都不出。
名贴在古代的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比如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就记载说,郦食其“踵军门上谒”,其中的“谒”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呈递名片的意思。因为在那时纸张还没有发明,所以名片大多是用竹木做成的。
门状也叫门帖,在古代,这种东西有着明显的等级色彩,在称谓上,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比如通常要谦称“门下小厮”、“渺渺小学生”之类,以抬高对方。我国明代时期,有一本很有名的历史剧《精忠旗》,其中就有一个关于门状的传奇故事。某天,秦桧奸党一起拜谒秦桧,商与议和事。他们的名帖上一个写“晚生何铸”、一个写“门下晚学生罗汝楫”,一个写的是“门下沐恩走犬万俟卨。”何铸见了自叹弗如。
在我国的宋代时期,社会上通行一种“门状”的名片。这种门状的内容很复杂,就像一封短信一样。下属拜见上司的时候就可以使用。门状这种名片的制作非常讲究。比如有的门状,就是用红绫制成的,而且用赤金写字。有的门状虽然简单,但也很精美,就像一幅织锦,上面的大红绒字也是织成的。呈递的时候,要加上一种底壳。下官见长官,用的是青色底壳。门生见座师时,就用红绫制成的底壳。
明清时,使用名片有不少讲究,反映出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存在着的尊卑等级关系。位尊者为了显出高人一头,使用名片也与众不同。明代进士初及第者只在元旦或贺寿时用红色名片,而地位尊贵者在平时可以用红色名刺。清代,只要是生员以上者,就可使用红色名刺,以至于普通的读书人也都普遍使用起红色名刺。
晚清,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与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国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的普及。古代的名刺,一般都要自己亲笔手书。辛亥革命后,铅印名片就兴起了,渐渐地少有亲笔书写的了。小小的名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明清时社会中的许多方面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