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机器人、数字菜田,到利用北斗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精量施肥······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日益改变人们对于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
近年来,顺义区在全市率先成功创建了“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代表北京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年上半年,顺义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7亿元,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4.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以上,位居全市前列。
盒马“净菜”诞生记
“合作社生产运营的全流程,比如品种筛选、育苗、多种方式种植、质量检测、净菜加工、网络销售、社员培训等,都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绿奥蔬菜合作社副总经理侯鹏告诉记者。
北京绿奥蔬菜合作社位于顺义区大孙各庄镇,于年成立。占地亩,辐射带动周边订单菜种植面积亩,年产瓜菜吨。
合作社“五统一”的管理模式为蔬菜产销助力不少。侯鹏介绍:“首先是统一育苗、统一生产,我们技术团队五个人,每户每周至少去两趟。让农户知道种菜怎么种;统一农资,就是把化肥这些都送到田间地头,承诺我们同种质量的卖的不比市场贵。在收获的时候,只有蔬菜检测合格了,才给定量发单子,之后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严格把关贮藏保鲜、加工、销售、配送。”
值得一提的是,在销售方面,合作社也打破了原来批发市场销售的单一渠道,积极开发稳定合作模式,与盒马、天猫等国内各大线上线下平台合作,发展订单式生产,同时进行社区销售、开发品牌直营店、发展客户直配业务,形成完善的社区配送模式。
为更好的应对市场,提供优质优价的蔬菜,合作社还先后建设了智能连栋育苗温室、日光温室、蔬菜保鲜库等,并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合作,在自建的温室大棚进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成功后再向社员推广,真正达到科技促进增收致富的目的。
近几年来,在销售的拉动下,合作社一方面加强服务本地农民的力度,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户,亩均增收-0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市外生产基地,与辽宁、河北的蔬菜生产合作社加强合作,加大市场供应量。
年,合作社对接帮扶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高庙堡乡黑石堰村,通过对高庙堡乡、黑石堰村和其贫困户现状的考察,合作社与黑石堰村村委找到了对接帮扶的切入点,即建设高庙堡绿奥产业园,组织村贫困户生产订单南瓜和生菜。年一茬南瓜和一茬生菜,绿奥合作社共支付当地扶农公司费用.48元,使黑石堰村29户贫困户人获得稳定收入,减贫致富效果明显。
住在五楼的猪
在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后陆马村的一片工地上,一栋“五层楼房”正拔地而起。这楼房并非是为人搭建,而是顺义区首
个大型现代化生猪立体养殖项目——六马生猪养殖改扩建工程。
六马科技董事长符开星告诉记者,项目预计10月份完工。拟建成头基础母猪生态园区。其中核心群生产线有头基础母猪规模,新建核心楼、培育楼及其附属建筑,承担集团核心群的育种及新产品的研发;祖代群生产线为头基础母猪规模,新建祖代楼及利用现有猪场改造配套种猪培育生产,承担父母代“九吨母猪”的研发及生产任务。
种业引领,是做强农业高质量发展“芯片”,畜牧种业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顺义全区现有种畜禽场21个,其中种猪场12个,年出栏种猪6万头;种禽场6个,年提供种雏(蛋)万只(枚)。种奶牛场、种羊场、种马场各1个,年出栏种羊只、种奶牛头,种马30匹。畜牧种业收入3.47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6.7%。
符开星介绍,基地作为集约化楼房养猪项目,建设采用轻钢楼房结构;采用物联网、智能化、大数据、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技术;建设生猪养殖自动化精确环境感知系统、建设生猪数字化精确饲料喂养系统、建设生猪养殖无害化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系统;实现生猪养殖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
项目建成后,基础母猪存栏达头、总存栏6.0万头,年出栏生猪12.8万头。将为北京市场及全国市场提供高品质、安全有保障的种猪及品质生猪,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公司以筛选出的‘大体型’杂交组合为基础,展开优质种猪的产业化示范和推广,为养殖户以产业联盟、技术入股、租赁改扩建和托管服务等方式,从环境设计、生物安全控制、饲养管理、动物营养、种猪选育等各个环节,不断优化技术体系。”符开星表示。
新品种丰富“菜篮子”
“种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北京市农业局科技处副处长肖长坤介绍,围绕落实北京市政府与原农业部签署的《共同建设现代农作物种业战略合作备忘录》和《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北京正全力推进“种业之都”建设。
新品种推广推动了大兴西瓜、平谷大桃、昌平草莓、门头沟樱桃、房山食用菌、延庆有机生产和怀柔冷水鱼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北京四大种业共有企业家,种业年销售额亿元。
在精准智慧农业发展上,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北京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精准农业研究基地,建立的金种子育种云平台在垦丰种业、隆平高科、天津农科院水稻所等多家育种单位得到应用。开发的“互联网+”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覆盖全国31个省,受益农户1.39亿。
“实现生产全程远程智能调控管理后,节省投入成本,提升蛋、肉品质量,以存栏5万只的蛋鸡场为例,年可提高经济效益20万元。”肖长坤介绍。
此外,通过科技帮扶低收入村,为低收入村产业发展量身定制精准化、个性化的科技帮扶服务。目前,培训低收入户人,提升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北京全市科技帮扶促进低收入农户节本增效余万元,共有户受益,平均每人每年通过科技帮扶增加收益元,占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
如在延庆区香营乡聂庄村,为新建设的现代蔬菜种植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直接经济收益22万元,带动44户低收入户增收脱低。在延庆区下虎叫村,打造了精品民宿+精品农业模式,促进了民宿和农业效益双促进和双提升。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村,已打造成三季有花赏、有景看、有果采的京西美丽乡村,科技帮扶成效显著。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王晨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