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医院。挂了骨科的号,接诊的大夫看上去有七十多岁,应该是退休后返聘的专家。
开检查单的那一幕,刺激到了我。因为大夫年纪偏大,手脚也不像年轻人那么灵便,眼神儿更是不好使。他通过电脑的操作来开检查单,医院的普遍要求。只见他每打一个字,都要往前探探身子、伸伸脖子瞅上半天,中国的同音字太多了,要找到自己想找的字,对这位老人来说,还真的挺费劲儿。
好不容易把姓名,家庭住址这些项目栏填好了,但在诊断和检查项目上,他怎么操作都不成功。因为在电脑程序里没有他想选的内容,只见他从上到下找一遍,差不多有上百条项目,他找不到自己想找的。他只好更改诊断用语,重新又从上到下的查找一遍,依然没有他想要找的那一项,只听他不断发出的“唉”“呣”的叹息声。
我站在旁边儿替他开脱,说程序里的内容太有限。他像遇到知音一样,连连点头认同。 他实在操作不成,只好用打字的方式,填写了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检查单。
这要是在过去,手写这张检查单,最多1、2分钟,但现在,为了这张电脑版的检查单,我们前后等了十几分钟。
我在想:现在科技的进步,它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全是方便吗?我相信 有很多人摇头。想想自己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种种困扰和骚扰,几乎都是和网络科技的进步有关。
比如你今天刚到某个机构或者平台办了事儿,提供了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接下来很快,各种各样的营销电话或者短信,朝你冲过来,让你烦不胜烦;再比如你用手机登录某个应用程序,其他的程序像幽灵一般潜入进来,挤到了你要打开的程序前面;再比如有些老年人去某些办事大厅办事儿,因不会用手机协作某些内容。便被工作人员拒绝办理相关业务……
在如今这个信息满天飞,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不思考科技与人之间到底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人就无法成为科技真正的受益者,也可能会不知不觉变成了它的消耗品。
我个人觉得: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家公司,一个平台,如果不从心上定义清晰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地只从利益上去考量、只从技术进步上去衡量、只从规模扩充上去增进、只从自家需求上去改进,而无视百姓的消费心理,无视人作为人的主动性那一面,那科技既可以成为“人”这个群体的盾牌,也同样可以成为壁垒。
因为你用了科技的哪一面,正在生成着你的个人名片儿。在你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已经决定了你能够走多远、做多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