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优势 >> 正文 >> 正文

40余年守护之路甘金云让宁波骨木镶嵌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3/1/30
白癜风能光疗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20/9338683.html

“滋——”循着声音往里走,骨木镶嵌省级非遗传承人甘金云在全神贯注地雕刻花纹。花纹被刻在一块黑白相间的木板上,其中白色部分就是牛骨。

骨木镶嵌是宁波传统工艺的“四大瑰宝”之一。年,骨木镶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让宁波骨木镶嵌“活起来”“走出去”,甘金云已经努力了40多年。

“几根木头骨头就是我的一辈子”

“当年这么多技工里,我是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回忆起自己的学徒生涯,甘金云笑道,“当时也就是想学门手艺,没想到从此迷上了骨木镶嵌,越陷越深。”17岁那年,甘金云初中毕业,进了宁波工艺美术厂当学徒。按照工厂对学徒的培养计划,第一年做白木花鸟雕刻,第二年做山水人物雕刻,第三年做红木雕刻,此后才接触骨木镶嵌。

骨木镶嵌工艺要求严苛、过程枯燥,时时刻刻都需要屏息凝神,稍不留意就会前功尽弃。“那时候年轻,每天一做起来就是十几小时。”一晃40多年过去,如今的甘金云脖子上挂着一副发黄的老花镜,说话时习惯性地眯着眼睛,手上无数新旧的伤疤交叠在一起,都是骨木镶嵌在他身上留下的岁月痕迹。但也正是这双粗糙的手,可以用0.4毫米的铜丝,锯出无数仅0.15厘米的精美图案,为我国骨木镶嵌工艺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这一路太坎坷,还好我不是一个人”

上世纪80年代,骨木镶嵌工艺品尤其受欢迎,甚至远销国外。可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短短十几年工夫,工厂倒闭,艺人星散。甘金云不愿看到传统手工艺术被机器代替,不甘就此收手,于是硬着头皮创立了“宁波江北慈城甘雨民间工艺坊”。除了“牛骨去油”这一需采用先进烧制工艺的步骤外,其余步骤都还保持着原始方法。

因为甘金云希望重新“活起来”的,是真正传统的具有宁波老底子味道的手工技艺。

年,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项目组联合区委区政府找到了甘金云,希望他可以带着骨木镶嵌一起入驻慈城。年,在多方的力量的帮助下,甘金云创立了“宁波市江北腾骁骨木镶嵌制品有限公司”,以非遗作品展陈为主,融传统手工艺的活态展示、教育、研究,以及工艺品销售于一体,成为慈城镇一张亮丽的“名片”。

多年来,甘金云深入挖掘本地民俗文化,既提升了工艺品的文化附加值,又推动骨木镶嵌由指尖技艺向着指尖经济发展。为了让骨木镶嵌工艺“时尚”起来、流行起来,甘金云打破“骨木镶嵌只用在大件家具上”的刻板印象,在梳妆盒、笔筒等小件装饰品上做出新的尝试。直径不过10厘米的小盒子上,密密麻麻布着一排人物形象,可仔细一看,人物发丝根根清晰可见,一颦一蹙尽展江南女子的温婉。

如今,没有人接班成了甘金云眼下最大的苦恼,要找到能耐得住寂寞又下得了决心的年轻人简直难上加难。甘金云无比期待科班出身的学生们,能够带着创意加入这个古老的行业。一人的独舞,已然不是甘金云现阶段奋斗的目标,他更希望骨木镶嵌能转化成为一个大产业,真正“活起来”“走出去”,能够从宁波走向全中国,迈向全世界。

学生记者手记

在与甘金云师傅交谈时,他眼神间对骨木镶嵌一度衰落的痛心和重振的决心令我动容。他其实有些腼腆,一直到谈起骨木镶嵌工艺的制作流程时,他才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起来。

采访时正值夏季,加之院子内绿植较多,我看着甘师傅手臂上密密麻麻的新旧蚊子包,一问才知,原来画图、锯木头、凿纹路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一只手保持静止不动,多年下来甘师傅早已对蚊子“免疫”。

在听完甘师傅40余年坎坷的“守护之路”后,我深刻感受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积淀的美与智慧,包括骨木镶嵌在内的众多非遗项目都需要更多年轻人接过接力棒,传承、发扬,为“绝活”注入时代青春气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