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在沙圪堵镇纳林村民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内,几位中年妇女正在紧张忙碌地进行地毯编织。“这个是6×84的,一尺是道,我这是道。每天得做八九个小时,得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完这块毯子。全是纯手工羊毛地毯,精编细织出来的。”44岁的张瑞萍从事织毯织造已有十余年,只见她熟练操作毯刀,重复着绕线、割线和压实等工序,飞快的动作让人目不暇接。张瑞萍说,编织手工地毯的过程十分复杂,包括选染毛纱、合纱、织毯、凸花、洗毯、剪花、整修等数十道工序。一平方尺毯面需打00个结,需要工人们重复绕线、割线工序00余次,所以编织出一块成品地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纳林地毯承载着纳林几代人的记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出的纳林地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远销海外、享誉四方。据了解,纯羊毛手工地毯在鄂尔多斯境内以准格尔旗纳林地毯最为出名,早在清朝末年纳林就有了手工地毯小作坊。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机器使用率越来越高,纯手工地毯在面对机器高效生产的情况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让一度风靡一时的地毯行业跌入谷底,许多地毯厂因此倒闭,只留下乡土手工作坊还在维持和传承着这一传统手工艺。民艺地毯创始人乔茂林就是这样一位传统手工艺人。与手工地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可以说是纳林纯羊毛手工编织地毯的传承人。乔茂林凭着他的朴实、勤奋和钻研,从学徒做起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工艺设计师,并第一个获得自治区地毯专业工艺美术师资质证。他不仅保留了传统地毯的优点,而且还创新了许多地毯新工艺、新样式,以“老传统新工艺”创新绿色生产理念,使传统手工艺紧跟时代的步伐。“从年开始,纳林地毯厂全部做外贸出口货,需求相当大,每年任务都是00多平方尺,工人最多上过多人。那时候的纳林地毯,你就是想买也根本买不上。到一九九几年时候又和沙圪堵地毯厂合并了,两个地毯厂将近有0人。”民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乔茂林告诉记者,当时纳林地毯畅销欧洲、美洲、亚洲及东南亚等国家,曾被法、英、美等西方国家誉为“东方地毯珍品”。今年67岁的乔茂林,20多岁时就进入纳林地毯厂,从一名学徒工做起,熟练地掌握了纯手工地毯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候的纳林地毯风光无限,这一行业也是炙手可热。“出口出到九几年的时候,出现了机织毯,各种针刺毯,毯种也多了,对手工地毯有一部分冲击。到了年的时候计划经济转制成市场经济,单位就改制了,改制就是搞股份有限公司。搞了一段时间以后,逐渐效益各方面都上不去就解体了。”乔茂林说。年,乔茂林和众多从事了大半辈子地毯行业的同事们下岗了。很多人选择改行,但是乔茂林不忍心将喜爱了半辈子的手艺丢掉。他将部分同事召集起来,利用自家的房子,购置了几台设备,成立了民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自己心里头就盘算,就会这么点手艺,舍不得把手艺丢了,学到的东西感觉好像还没有发挥出来,自己还想干这个。那时候经济方面赶不上,没有资金,先立了一两副梁,先自己干开,然后逐步扩大规模。”据乔茂林介绍,虽然纯手工地毯品质好,但是由于成本高,所以刚刚起步时他资金缺乏,举步维艰。但是这并没有让他放弃。为了保证品质优先,他专程去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两年。在传承纳林地毯传统技艺的同时,他大胆创新,自己开始设计地毯的品种和花色。“人们对手工地毯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即使贵,也要买。近几年社会经济也发展了,人们也有了钱,买手工地毯的人又多了起来。”乔茂林的手工地毯远近闻名,不少人慕名而来,一年近平尺的销售量,让乔茂林信心满满:“其实,人们就认这个牌子。我现在做的大多是订单。”纳林地毯,历史并没有将它遗忘,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寻民族的传统记忆,追求高质量的品质生活,纯手工纳林地毯以其精湛的工艺、柔软的质地、独特的配色和鲜艳的色泽,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走入寻常百姓家,让纳林地毯这个老品牌再次焕发出一线新的生机。“作了一辈子毯子,起起落落,倾注了不少心血,也不后悔,总觉着手工地毯这门技艺,实际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以后自己老了,做不动了的话,能有人把它继续做下去。”就这样,一路走来,乔茂林不但见证着纯手工地毯的沧桑巨变,也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的腾飞与跨越。乔茂林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纯手工纳林地毯编织技艺能够代代传承。来源:准格尔旗广播电视台准格尔报社更多新闻准格尔旗这个社区的居民领了一张卡生活开始大变样!准格尔旗百姓为何频频点赞这支队伍?记者揭秘台前幕后!这场活动,引得魏家峁镇百姓拍手叫好!驻村第一书记越超:耐心引领不负使命本期编辑:王鹏继续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