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世界性重大考古发现距今13万年四川稻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5/5/25
白癜风换肤计 https://m.39.net/nk/a_4727171.html
<

9月27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宣布在四川稻城发现一处面积约万平方米的旧石器遗址——皮洛遗址。

视频:川观新闻

皮洛遗址现场

这处遗址不仅年代至少在距今13万年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它位于青藏高原东麓,海拔高度达到了米左右。在遗址发掘以来,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包括手斧在内的近万件石制品,证明了至少早在13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征服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青藏高原;更以制作精美的手斧等阿舍利产品组合,证明“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术论调,纯属无稽之谈。

皮洛遗址

专家认为,皮洛遗址是一项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与社会政治意义的考古新发现,将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力。

专家考察皮洛遗址

为探寻东亚手斧和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历史过程,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主任郑喆轩组织相关团队在川西高原开展了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工作,发现了稻城县皮洛遗址,并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于年4月对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

发掘调查工作表明,皮洛遗址是一处时空位置特殊、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遗物遗迹丰富、技术特色鲜明、多种文化因素叠加的罕见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专家查看皮洛遗址出土石器

遗址共发现近万件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系统展示了“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首次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遗址发现的手斧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也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遗址连续的地层堆积、完好的埋藏条件和清楚的石器技术演变序列展现了早期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能力、方式和历史进程,为研究人类扩散、适应高海拔环境提供了重要信息。

皮洛遗址发现近万件石制品

它们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

有意思的是,当皮洛遗址发现的旧石器一公布,网友们不淡定了:它们看上去就是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为何能看出来是古人使用的工具?

对此,四川在线记者请出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助理馆员谭培阳为我们一一释疑。

旧石器是指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的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根据石器技术特点可划分为五种技术模式,分别为奥杜威文化(砾石石器、石片石器)-阿舍利文化(手斧等)-莫斯特文化(勒瓦娄哇技术)-石叶-细石叶等五个文化阶段,每个技术模式在不同区域的延续的时间并不相同。

皮洛遗址出土石器可分为三个石器技术模式(包括砾石石器-阿舍利技术-小石片石器),三个完全不同的石器技术模式形成罕见的旧石器文化三叠层,表明遗址存在着不同人群活动,或者为同一人群为了适应环境所做出的技术适应。

砍砸器。这种"石头",居然是工具!我只能想到它的一个使用场景,那就是狩猎的时候拿它扔猎物。

而不同石器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这件砍砸器,它看上去和普通石头最像。但在考古人员眼里,这件石头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劈砍、砸击等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砸坚果等工作。

手斧。仔细看,一头粗大便于手握,一头尖薄的确可以用来当刀用。

这件手斧,在东亚地区都可称得上非常精美的一件。手斧加工比砾石石器更加复杂。古人通过对石块两侧进行敲打,最后形成两面对称的手斧。手斧也是史前时代第一种两面打制、加工精细的重型工具,在非洲发现的巨型手斧有的近30厘米长。早期的手斧打制较粗糙,到晚期,石器加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手斧器形较为规整,加工精湛。手斧的使用价值非常大,早期人类多用来挖掘根茎、加工木头、刮兽皮,也用于宰杀大、小猎物和割剥兽皮,被称作远古人类的“瑞士军刀”。

小型两面器。好吧,只能说早期人类要生存实在是太难了!

这块有一端很尖的石头,据说叫小型两面器,看上去和手斧有点像,但比手斧小很多,目前在国内旧石器时代尚属首次发现。原来,它就是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经过加工后而成。它的边缘颇为锋利,端部尖锐,同样具有切割、钻孔等多种功能。

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重大考古发现

价值1:彻底解决“莫维斯线”争论

在青藏高原东麓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迅速引起国内学术界强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