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李敏见习记者翁豫迪青岛报道
近日,一场教育界的盛事——首届全国劳动教育发展论坛暨青岛市劳动教育现场会,在青岛市城阳区举行,来自全国的余名劳动课程教育专家以及一线名师共聚一堂,就我国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逐一进行讨论、交流。论坛上,城阳区的中小学师生还向在场的嘉宾展示了多场生动的劳动实践教育课,赢得了在场嘉宾的阵阵掌声。
城阳区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工作是本次盛会中的一大看点,看到现场师生们娴熟的动作以及最终呈现出的精美的劳动成果,在场每一个人都能深刻感知,这就是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一直以来探索劳动教育工作机制、推行劳动教育统筹配合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这也是这场高规格的全国劳动教育盛事之所以选择落地城阳区的重要原因。
早在多年前,城阳区就已经开始推行劳动教育。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政策的出台再一次为城阳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年,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成立全区劳动教育工作专班,制定《城阳区中小学生学农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城阳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将课程开设、教育活动、基地分类管理等内容,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有评价,“四有”确保劳动教育各项内容全面落地、落实。
“清单”教育学校有的放矢
推行劳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小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劳动教育素养。为此,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制定了《关于在全区推荐实施城阳区中小学生“家务劳动清单”的通知》,在全区中小学推介实施“中小学生家务劳动清单”,指导1-9年级形成科学的“家务劳动清单”体系,让学校、学生有的放矢,清晰地知晓“哪个年龄段应该学会哪些劳动技能”。
记者在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看到,劳动板报上,清晰记录着学校劳动清单,清单内容是按照学生能力逐步递进的,日常生活劳动·家庭项目篇中涉及“衣物”的内容,一年级的要求是学会洗、叠小衣物;二年级是坚持小衣物自己洗、叠,并归类放置;三年级则是学用洗衣机洗自己的大衣物。学校一直致力于推进家校携手“四步走”,即学校发布清单—家庭完成—校园比赛—家校共评。
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副校长徐先慧和记者谈到,“在我们的清单中,清单内容是逐步递进的,高年级的劳动项目是低年级的发展目标,而低年级的劳动项目则是高年级必须做到的基础内容,这样就保障了劳动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劳动教育就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实施体系。让家长转变以往“大包大揽”的角色,将劳动空间让位给孩子,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青岛市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六年级一班的王浩然同学的妈妈在家庭劳动中感悟颇深,“孩子现在早上起床之后是可以自己整理衣物、叠被子,基本上不用家里人操心,还学会了一些生活技能,比如缝扣子,包饺子,可以主动为家庭承担一部分家务。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孩子自己不光有了成就感,也让他有了家庭成员的担当”。
在采访中,徐校长对劳动教育成果信心满满,“刚开始推行劳动清单的时候,学生们的技能掌握度并不好,平均只有30%左右,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已经提升至90%以上,无论是家庭还是学生,都对这件事更有信心了。”学校的劳动教育成果先后获得了政府、媒体表扬和认可,学校荣获了城阳区劳动教育示范校称号,还荣登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多学科融合打造“有趣课堂”
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推行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做点家务、干点体力活那样简单,而是寓教于乐,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有趣地结合起来。城阳教体局鼓励劳动教育课程要与其它学科有机融合,把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在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学校就以地方课程《劳动教育》为基础,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扎根于其他学科资源之中。在语文阅读课中,学校开设《诗经》课程,结合史地生知识,带领学生探究古代劳作方式,认识农作物并了解它们的古今名称;结合地方实例,联系生物、化学学科,带领学生了解海渔、盐业、青啤酿造,开展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常态化融入思政课中,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学生们纷纷表示,“课程不枯燥,特别有意思”。
“细卷天下——不费笔墨的纸上风景”,这是城阳第二实验中学衍纸课程的主题标语。实验二中八年级一班的赵雯博同学告诉记者,劳动教育让他思维更开阔,对学科学习也非常有帮助,“非常考验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和眼力,并且还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赵雯博开心地说。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不仅重视劳动教育的过程,还会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要求不同学段学生均需完成相应劳动任务或标志性成果,并将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情况统一纳入青岛市中小学生“十个一”评价记录手册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集团化创建实践基地
将劳动教育做成“集团化”是城阳区劳动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城阳教体局打造了“1+N+X”劳动教育集团,“1”为劳动教育核心学校,“N”为劳动教育联盟学校,“X”为与科技融合的劳动教育平台。
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与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就是在城阳区教体局的倡导下结成的联盟校。两校学生通过定期互访的形式,在校园种植、校内劳动拓展课等方面进行交流、共享。这种劳动教育联盟的形式,让学生们拓展了劳动场所、扩大了交流视野,也刷新了对劳动的进一步认知。
不仅如此,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还会与一些知名的企业和学校联合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拓展,面向社会遴选研学旅行基地、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和学农学工社会实践基地,满足全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需求。
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在学工学农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每年,学校会组织七年级学生到青岛学农基地开展为期5天的学农实践活动。茶艺、果艺、糖艺、酿酒、豆腐制作等劳动项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与农民的调研互动,让学生在劳作中明晰了“早种三分收,晚种三分丢”的劳动经验,感悟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学智慧。
在学工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山东省人工智能实验学校的优势,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航模、创意编程、机器人、摄影等科技类的劳动教育课程,电烙画、电子光纤、模拟驾驶、专业3D打印等精彩纷呈的实践内容吸引学生打开科技世界的大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