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市场 >> 正文 >> 正文

赞刚老年助餐里的幸福味道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3/6/26

“做饭难”、“吃饭难”

困扰着很多

高龄、空巢、失能老人

近年来

常州把为老办“食”事

作为民生实事重要抓手之一

各辖市区因地制宜

推出了多样化老年助餐服务

多元化模式广覆盖保障服务

当前,常州市老年助餐服务主要采用社区老年食堂、“中央厨房+配送”、餐饮门店合作等模式,丰富、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01

“开饭喽!”11点整,溧阳市前六村如意小食堂准时开餐。老人们领取午餐后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有说有笑。该村如意小食堂面向全村60周岁以上人员开放,所需资金采用“政府补贴+适度自费”的形式解决。

目前,溧阳城区已建成如意小食堂20家,小食堂还向农村延伸,预计今年底溧阳全市小食堂数量可达80家,打造“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活圈。

02

钟楼区谭墅的德长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中央厨房,担负着向周边街道的老人们提供餐食的工作,中央厨房食材采购、卫生标准按照养老机构食堂标准执行,让老人吃的“健康又安心”。

钟楼区现有中央厨房3个、助餐点个,日均用餐近人。每天饭点,中央厨房会通过配送服务将饭菜送达各助餐点。除此以外,配送服务更是可以送餐上门,解决了一部分高龄老人腿脚不便的难题。

03

天宁区青龙街道彩虹城社区采取与辖区餐饮企业合作模式为周边老人提供午餐。助餐点提供三荤三素一汤,品类丰富、营养均衡。每餐花上10元,到点就能在小区门口享受到热乎的可口饭菜。

天宁区率先探索社会餐饮企业提供老年助餐,与养老机构及餐饮企业合作。年,天宁区新增助餐点18个,现已全部完成建设。

多种助餐服务结合,让老人可以享受居家有配送、社区有堂食、在外能享用的全方位助餐服务。

重食品安全营养、订制兼顾

食物是否健康安全,是否符合老年人的身体需求,也是老年助餐服务中的重点。如何让老年人“吃得安心”,从食品采购到出餐,每个流程都要细心对待。

早上,德长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中央厨房里,员工已经忙碌起来。中央厨房食材采购、卫生标准按照养老机构食堂标准执行,员工统一穿戴工作服和口罩,保障菜品烧制工作中的安全与卫生。

老年人饮食偏软烂,因此针对老年人的菜品也很有讲究:茎类的菜少做,多做瓜类和叶菜类的;食材尽量切成小块,烹饪过程中避免高盐高脂。

(蓝色为普通餐,黄色为订制餐,避免了混淆)

在天宁区,承接老年人助餐的服务商,会被录入名单库。天宁区通过建立退出机制,定期进行审核,如果群众满意度不高,就会采取清退,通过这种存优去劣的模式,给老人们留下一批优质服务商。

(日前,天宁区雕庄街道开展了采购评审会,邀请老人现场对餐食样品进行试吃)

制度与考核方式的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助餐点在餐食制作上的规范与创新,不仅有利于助餐点的良性发展,更是进一步打消了老人们的顾虑。

智能化系统走到哪吃到那

临近中午,新北区薛家镇新晨社区附近的居民们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领取餐食。家住后肖社区的居民许留珍,就通过刷卡在站点领到了自己的午饭。

“出门在外不方便的时候,正好走到这里,就会进去弄点吃吃。有了卡以后,不一定要到自己社区吃,到别的地方也可以吃到饭菜,很方便。”老人许留珍介绍道。

薛家镇是新北区首批上线智慧养老助餐系统的镇、街道之一,在辖区内实现了12个村、社区全覆盖,全镇多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借一张卡,便可以在各个站点享受助餐服务。

目前,全市60周岁以上本地户籍老年人口近万,其中80周岁以上老人15.2万人。按照实际接受助餐服务老年人每天1餐、每餐2元的补贴标准,年全市新增60个社区老年助餐点,总数达个。

未来,常州市还将探索创新服务模式,通过“财政贴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帮一点”的方式,以街道、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志愿者为依托,为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人开展送餐服务。同时,鼓励探索符合城乡特点的助餐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助餐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

聚焦“一老一幼”民生关切

开展老年化助餐服务

常州持续擦亮

“常有颐养”名片

守护老年人

“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END

部分图源:常州凤凰城事

记者:徐潇摄影:袁岭江斌

编辑:吴逸

审核:魏溪莹钱韬冯叶

监制:黄江马凌云

转载请注明来源:常州发布

(bu)

戳这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