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市场 >> 正文 >> 正文

深圳光明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科技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3/7/10

  “在生活中会常在下雨天赶不上收衣服,于是我们就在屋外设置一个雨滴传感器,当感受到雨滴时,晾衣杆便会带着衣服自动收回,当雨滴感应消失,晾衣杆再自动伸出,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雨停很久衣服还在室内的情况。”

  日前,深圳市光明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中小学创客节举行,来自光明实验学校六年级的沈宗毅在展位前耐心讲解自己团队带来的小发明。

  作为展示光明区科技教育、科普教育和创新教育最新成果的“第一窗口”,今年光明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中小学创客节迎来全区37所学校参与。

  他们在科技展评、科技展演、水火箭滞空赛、创意制作和机器人竞技赛等项目中分享理念、互学互鉴、携手共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创作品、科创少年。

  得益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的成立,近年来光明教育围绕“高质量、高颜值”主题,借助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区位优势和优质资源,在全区中小幼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通过普及当今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拓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广度和高度,为科技创新优质学生创建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

  在科创教育规划上,光明区提出要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称的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区,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也正在积极研制《光明区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这意味着,在培养创新人才、发力科创教育上,光明正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

  与城区共舞

  光明科创教育迎来新黄金期

  迈入新时代,创新毫无疑问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近年来,深圳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系打造、生态链建设等,在提升特区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取得累累硕果,科创教育已成为深圳的一张亮丽名片,去年更是提出要打造具有深圳特色、中国底蕴、全球影响力的科创教育之城。

  光明区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年4月就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超前布局下建设光明科学城。迈入“十四五”,光明区提出要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区域发展蓝图更加清晰、科学元素更加凸显。

  “社会的需求是发展的动力,学生科创思维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强化科创教育也是推动光明区高质量、高颜值发展的必然抉择。”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院长彭红玉表示,当前,光明区正处于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关键时期,光明科创教育也迎来了新的黄金期。

  过去一年,光明区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立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制定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在“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推进科普工作、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六方面出台若干措施,在全区中小幼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在“深圳学生创客节()暨第36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深圳市第十七届学生网络夏令营活动中,光明区中小学生共获得一等奖32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73项,参赛项目与获奖数量均取得跨越式进步。

  今年,光明区全区中小学生在科创教育上的热情更为热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信息与科创教学研究部副主任何斌介绍,自9月15日光明区创客节筹备以来,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已结合“双减”政策,组织了10月16日的水火箭比赛,共吸引20支队伍参赛。

  10月22日、23日举行了科技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科技实践报告、科幻画、科技辅导员作品评审活动,其中,小发明收到了件师生作品,共有60件优秀学生作品送市赛,28件作品获市赛大奖,18件作品进入终评。科幻画共收到件作品,45件送市赛39件获奖,其中一等奖6件、二等奖20件、3等奖13件。这些成绩进一步凸显了光明区科技教育的百花齐放。

  高起点布局

  光明少年科学院搭建硬核创新人才发展载体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是什么样?匹斯堡国际发明展有多少名家?异类组合创造法、联想创造法和原理创造法如何应用于发明之中?

  7月8日,光明区首批20名科创导师、30名预备小院士齐聚一堂,在科技教育国家级名师的带领下共同感受科创的魅力,这是光明区少年科学院研训活动场景之一。

  今年上半年,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开始着手进行光明区少年科学院年“储备小院士”选拔,面向光明区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全体在校中小学学生,选拔30名“储备小院士”,纳入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培养体系。

  选拔条件不仅涵盖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也包括近3年在市级以上的青少年科技类竞赛中获得个人或团体一等奖及以上奖项者,或拥有发明设计专利项目者、参与过探究性小课题研究并通过项目结题者等。经过层层选拔,30位少年脱颖而出成为光明区少年科学院预备“小院士”。

  今年9月,光明区少年科学院正式成立,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也在光明区实验学校、凤凰学校、东周小学、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李松蓢学校、光明小学挂牌成立6家光明区少年科学院分院,共同推进区域创新人才成长。

  作为光明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平台,光明区少年科学院将依托光明科学城的区域优势,深度融合社会优质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符合的中小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形式新颖、对中小学生有吸引力、有激励作用的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载体,持续发掘、培养具有科学素养、探究能力、科学精神的创新型学生;持续培养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骨干教师;持续提升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工作水平;持续建设科技教育培训、科学体验、科学探究阵地;持续开展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光明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光明少年科学院名誉院长武向平介绍,未来,光明区少年科学院还将引入中国科学馆科普课程资源,结合光明独有的大科学装置(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综合粒子设施、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及科研院所(中山大学、中科院理工大学(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与此同时,将以小学科学为切入点,在全区范围大力开展项目式学习,以培养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新时代光明少年。

  融教学日常

  光明中小学校园科创教育百花齐放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大潮中,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应当植入每个教育者的大脑,也应当融入教育教学日常。这在光明区中小学校园早已成为常态。

  六(2)班以情景剧的方式展现了中山大学的科学科研成果——中大DNA快速诊断试剂盒;六(3)小白鸽中队的天琴方阵展现了他们对天琴计划的憧憬和向往……11月10日,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别具一格的“科研风”入场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光明区内一所年轻的学校,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建校伊始便提出围绕“大科学”的理念和态度,持续探索以“大装置+大项目+大平台”的多维发展路径,此次运动会独特的入场方式就是学校厚植科技创新、科技报国的种子,将创新教育贯穿校园活动的生动注脚。

  事实上,不仅是新学校,光明区不少老牌学校也结合建校特色,持续为学生创意成长搭建新空间。

  来到光明小学的各个创客实验室,未来工程师、小小实验家、航模、编程机器人等科技创客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社团项目均由学校科学信息组老师根据专业特长、自愿申请、自主开发,而学校科学信息组团队专职教师均毕业于科创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涵盖齐全。

  自年起,针对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薄弱现状,提出优先加强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和科技教育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的思路后,光明小学科创教育逐步加速,硬件、师资都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不久前,第17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发明展、第9届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发明展以线上的形式在北京举行,马田小学派出6名学生一举夺得3金1银的优异成绩,学校更是被授予“全国创新型学校”荣誉称号。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马田小学在发展科创教育上下的功夫。

  周一课程为发明创方法的学习,周二为头脑风暴,周四、五则是动手制作科技作品……学校不仅依托各项优质科技创新资源,面向全校小学生分层培养,还突出培养科技创新精英,通过“马小”梦马发明社团将科创教育做精做强,该社团还成功入选为光明区少年科学院研究所。

  在民办学校方面,科创教育同样精彩。

  光明区培英文武实验学校以创客特色为学生多元发展创造条件。近年来,该校建立了以3D打印、造纸、机器人、编程、科技小发明、科幻绘画为主的创客实践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客人才,先后被评为光明区中小学创客实践室、深圳市中小学创客实践室。

  近几年,学校小创客在各大赛事崭露头角,荣获创客类竞赛省、市、区级奖项近人次,其中42位学生荣获一等奖,该校学生钟梓彤获广东省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相较于在小学阶段更侧重播撒科学的种子,高中阶段的科技创新教育则开始承担起未来职业选择的生涯规划导向作用。

  早在7年,光明区高级中学就开始探索如何让科技教育走进校园,致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才能。经过多年努力,科学特色已经成为学校四大特色之一。

  光明区高级中学开设的科技班级有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竞赛班、无人机战队(无人机航拍、竞速无人机)、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机器人对抗赛、虚拟机器人、物流机器人)、3D打印机社团等,截至今年上半年,该校学生创客获奖共人次。光明区高级中学学生周峰是首届全国无人机选拔赛二等奖、全国创客节无人机项目亚军获得者,凭借获奖证书,他顺利通过剑桥预科学院等高校申请,今年9月入学成为美国加州大学大一新生。

  日前,在深圳市教育局公布的20所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评选名单中,光明区高级中学榜上有名,这也成为该校科技教育实力和突出成果的有力证明。

  把科创教育融入校园生活日常的学校在光明还有很多。

  如长圳学校将科技纳入校园“四大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科技特色建设有机结合,走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化的新路;

  凤凰学校从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出发,利用延时服务时间陆续设置了“发明创新”“玩植物”“游戏编程”“趣味观鸟”等学生课后社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光明区实验学校则是“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体验活动实验学校”“广东省航空航天科技教育定点学校”“深圳市科创特色示范学校”“深圳市知识产权联盟单位”……

  这些学校深度发展多维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光明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延伸:

  光明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路径

  为推动光明教育融合当地科技资源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称的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区,光明区将在全领域科普活动、科技创新特色课程、科创教师队伍、科创教育品牌项目等方面全面发力。

  开展全域科普活动

  推进深圳科普教育学分试点

  在全区开展全领域科普活动中,光明区将深植科学城基因,利用区内“山、水、林、田、湖、湿地”等生态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创建一批特色科普教育基地。目前已有烙画基地、飞亚达计时、双晖农业基地等入选。

  同时,面向区内各部门各领域的资深专家选拔科普讲师,成立光明区科普讲师团,每年定期走进中小学开展科普巡讲;整合区内科技馆、科研院所等资源开发系列主题式科普研学课程,通过课程的研习,拓展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树立科学理想;利用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月等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小天使进家庭,光明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科普进社区等活动。

  为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素质,光明区将面向区内部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工作,让学生走进校外科普基地,开展系列科普研学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兴趣激发、科学精神熏陶等方面的培养,拓展科普的广度和高度。

  开发科技创新课程特色课程

  助力科创少年成长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空谈,最重要的基础是课程。为此,光明区提出要开发“重运用所学提升思维品质”的创新发明课程,通过创设情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意识地拓宽思维广度,让学生初步形成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转化为探究力和思考力。

  探索“重项目式研究育高阶思维”的科技实践活动课程。以研究性、项目式学习为主渠道,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整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体会科学研究方法,以问引思、以境生思、以辩拓思,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打造“重能力养成提升综合素养”的人工智能课程。以图形化编程、机器人教学为主渠道,指导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掌握人工智能的应用逻辑,促进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打造专业科创教师队伍

  培养区域科创教育种子教师

  尽管基础教育质量取决于诸多方面的因素,但与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最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还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师质量的高低。

  在打造专业科创教师队伍上,光明区将实施“科创教育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加强与市内理工类大学及科研院所,尤其是区内中山大学、中科院理工大学(筹)等高校的合作,加大对科技创新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专题讲座、实践操作、沙龙研讨等形式开展分层分类的区本专项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和创新思维专项能力,三年内培养若干区域科创教育种子教师。

  组建科技创新教育专家智库,通过采用“1位智库专家+1位科创名师+N位科创教师”的模式,即一位智库专家和一位科创名师带领多位科创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与课题研究等,充分发挥智库专家的资源优势,带领科创名师走进重点实验室,促进科创教师共同成长。

  培育科创教育品牌项目

  打造校企共享创客实验室

  在培育科创教育品牌项目上,光明区除整合各方资源高起点建设少年科学院,引导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外,还将打造一批科创教育示范学校。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区教育系统重点工作计划,并根据学校规模为学校增设相应科技创新教育辅导员职位。各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科技创新教育领导专班,设立专门负责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行政岗位,确保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管理有序、活动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光明区将积极推动区内科技名企与学校开展合作,在生物医药、精密制造、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现代通信等领域,按照“一校一企一特色”模式,打造集科学探究、科普展厅、科普实践教育、研学活动、教师培训、成果展示等为一体的共享创客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全区各学校创客团队开放,作为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技创新培训以及科技教育成果展示的窗口和平台,为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撑,并逐步在光明区内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惠及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和教师。

  将积极与香港、澳门、广州、珠海等开展合作交流,创建大湾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品牌赛事,定期举办大湾区“科技创新教育”主题交流活动。

  徐峰王树伟温燕姿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