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湖南醴陵作为全国百强县,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坚持实效导向,回应群众期盼,解决基层需求,创新加强基层柔性引才用才工作,着力加快建设全国最优人才生态区。今年年初,醴陵市被湖南省委组织部选为全省柔性引才用才试点。试点半年来,醴陵在医卫、农业、产业、教育、文化等领域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涌现出一批具有常态、长效、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近期,红网深入醴陵实地探访,于今日起特别推出“柔性引才看醴陵”系列报道,生动解析柔性引才的“醴陵样本”,展现新时代湖南基层人才工作的新气象、新面貌、新作为。
洪慈菊花田成为当地最养眼的景点。
时刻新闻记者胡弋醴陵报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魏晋陶渊明笔下的古代乡村生活写照,穿越千年,依然是现代人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而在忙碌的冬日午后,沏上一杯冰糖菊花茶,闻着淡淡的清香,能在一瞬间驱散周身的寒意与疲惫。
深秋时节,湖南省醴陵市茶山镇阳光灿烂、秋景迷人。位于该镇栗山坝居委会洪祠组的洪慈菊花规模种植基地进入繁忙的采摘旺季。上千亩无公害优质菊花傲然绽放,一株株金丝皇菊种苗长势喜人,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晾晒和深加工,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目前,洪慈基地种植的菊花主要用于制作菊花茶,热销安徽、江西等各地,市场供不应求。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洪慈菊花”产业从无到有,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农业新名片,更一跃成为当地助力脱贫攻坚的大产业。
近年来,为促进菊花产业迈上新台阶,醴陵市洪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洪慈公司”)主动“走出去”,采用把专家教授“请进来”的办法,为企业发展把脉护航。同时,在醴陵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着力实施柔性引才,聘请多位专家教授为企业技术顾问,为菊花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撑。今年10月,洪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授予“醴陵市柔性引才示范基地”。
引进菊花种植,抛荒地变成致富田
提及洪慈菊花,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年近5旬的洪祠组组长周德平。以前,他是走南闯北、村里出名的养殖致富能手,现如今,他是醴陵市洪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第二届科普中国最美乡富带头人”。
“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了,村里抛荒的耕地越来越多。看着这些荒地,真的很心痛。当时,我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这么好的土地,不能在我们手里荒掉,要种点什么,让全村都能脱贫致富!”在周德平看来,茶山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有着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到底要种什么,既符合当地条件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却难住了周德平。
前些年,毫无头绪的周德平只能四处奔走、考察市场。有一次,他在安徽黄山考察时发现,当地贡菊十分走俏,市场销售火爆。周德平顿时眼前一亮,惊喜之下,他立即把安徽的种植专家邀请到家乡,并进行土壤检测。检测结果给了周德平第二次惊喜,专家表示,茶山村的土壤既带“黄土”又带“黑土”,十分适合种植菊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把抛荒地变成致富田。”在醴陵市供销合作社的带动和帮助下,注册成立了醴陵市洪资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醴陵市洪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传统菊花的有机种植、精细加工、包装销售。周德平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从安徽引进了菊花种植生产项目,先后引进贡菊、杭白菊、金丝皇菊等多个品种的菊花幼苗,并聘请技术人员常年为社员提供技术服务,带领社员发展菊花产业。
年,洪慈公司成立后,洪祠组农户及邻组部分农户自愿将自家田土、山岭、水塘共计近余亩全部流转给洪慈公司,形成了菊花规模种植基地。洪慈公司采取“基地+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生产经营的产业链。同时,洪慈公司按元/股吸纳农户股金,做到了本组成员全部带资入股,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村组公益事业,并带动帮扶当地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湖南农大教授于晓英现场指导菊花培植。
一株菊花发生了变化,周德平赶紧告诉农大的教授们。
专家“请进来”,授业把脉育新品
如今,茶山镇的菊花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荒山荒地得以焕然一新。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洪慈公司从一开始就严格执行有机生产流程,大量使用生物肥、有机肥,确保洪慈菊花成为绿色生态产品。年,洪慈菊花种植规模基地被定为株洲市、醴陵市种植结构调整核心示范片、产业扶贫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田园乡村全城旅游示范基地、省级示范社,获年醴陵市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获二等奖。
“专家教授们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周德平介绍,近年来,洪慈公司在聘用安徽技术专家汪发全等长年驻扎、进行种植技术指导的同时,在醴陵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着力柔性引才,先后聘请了湖南农业大学于晓英、黄科、甘德磬和湖南省农科院朱效奇等教授为技术顾问,在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每年,于晓英等教授专家们及团队不辞劳苦,多次来到洪慈菊花基地进行实地指导,特别是在菊花生长的一些关键时期,现场传授和指导防病、施肥等知识,为基地把脉护航,对于基地的发展壮大起了显著作用。今年夏天,洪慈菊花基地出现了两朵半边黄色、半边白色的变异六月菊,于晓英教授及其团队很是兴奋,耐心细致地指导洪慈员工细心培育,预计明年将开始推广观赏菊花的新品种。
此外,于晓英等教授还带领学生团队,为洪慈菊花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拟开辟融药用、餐饮、观赏等于一体的菊花产业链,设计融菊花生产加工、果树和观光树木栽培、垂钓基地和其他娱乐设施齐备、多业并举的立体式休闲产业,目标是把洪慈建设成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农业休闲项目示范区。
洪慈菊花基地的实践证明,“柔性引才”这一破解高层次人才刚性需求的“利剑”,在服务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专家教授们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生产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让周德平和洪祠组村民们、洪慈企业员工真正找到了科技致富的“金钥匙”,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
工人将菊花搬来烘干。
泡出来的菊花茶口感清爽,也很养眼。
柔性引才“借智”,致力建设美丽乡村
对于洪慈菊花基地的下一步发展,周德平表示,除了让洪慈员工和自己成为菊花种植的行家里手。他更希望通过柔性引才政策,更好地向外“借智”,增强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当地山美水美无污染的自然优势,把菊花产业做大做强。他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
第一步是改良品种,生产无公害优质菊花。计划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请湖南农大和省农科院专家教授传经送宝,在公司第二个三年内改建一个亩无公害优质标准化菊花生产示范区,为后期发展观光旅游奠定基础。做强菊花产业这个龙头产业,种植一年四季可观赏菊花、清明祭祀菊花等。
第二步是深入挖掘,实行产品深加工。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菊花产量,增加土地单位面积附加值的同时,改进机械化加工生产线,提高公司的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开发菊花罐头、菊花冷饮等新产品。
第三步是依托基地,发展观光旅游产业。继续请专家教授做好整体规划蓝图,在做好菊花产业的同时,大量栽培果树和观光树木,建造垂钓基地和其他娱乐设施,打造“休闲农庄”旅游品牌,让游客领略山上水果满枝、山下花香扑鼻、四季有看点、到处可娱乐的境界,将洪慈建成一个文明、富裕、和谐、美丽的农庄生态旅游胜地。
“我是公司最年轻的员工,我们公司最缺的就是年轻人。”说起公司员工的年龄构成,周德平自无奈地笑起来。他说,目前,洪慈公司的员工都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最缺的就是年轻人,“希望我们这些老年人能把菊花种好,把产业做大,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吸引回来,以后就可以在家门口上班,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