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发展 >> 正文 >> 正文

开发利用沈家岭战斗遗址打造七里河红色文化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3/5/23
                            

开发利用沈家岭战斗遗址

打造七里河红色文化名片为乡村振兴赋能

七里河区委党校(行政学校)课题研究组

田淑梅范祥荣刘剑洲

兰州战役遗迹在地方党史、革命史和军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沈家岭被誉为“兰州锁钥”,在整个兰州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发沈家岭战斗红色资源要与保护挖掘、宣传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实现了“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有机融合,推动七里河区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日七里河区委党校(行政学校)党支部给合党日主题活动,对接兰州战役馆,就七里河区域内红色文化宣传保护利用展开深入研讨交流。与魏岭乡沈家岭村党支部共学联建,宣讲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进村入社,就沈家岭村发展红色教育基地和发扬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进行详细的座谈交流,提出有效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实现“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有机融合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推动产业发展与红色文化发展共同为乡村振兴赋能,在“强县域”发展中呈现出红色亮点。

七里河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年3月,中共北方局派共产党员胡廷珍、马凌山、保至善、王孝锡来兰州,在七里河地区组织发动王家堡、梁家庄、柳家营、任家庄、周家庄等村农民于年6月10日在七里河村的土主庙(又称龙王庙)内举行皋兰县七里河区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年11月,中共甘肃工委派共产党员赵子明、刘存诚在七里河上西园圣母宫内建立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印刷所,秘密印刷中共甘肃工委刊物《党的生活》和党的章程等资料,开展党内宣传工作。年6月5日,中共甘肃省工委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破坏,书记李铁轮、副书记罗云鹏及惠光前同志被捕后被关押在沈家坡国民党的拘留所,秘密成立了监狱临时党支部,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领导狱友对国民党狱警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年,中共地下党员张一悟以针灸行医为名,先后在阿干镇、山寨、黄峪沟一带开展党的活动达4年之久。同年3月至4月间,八路军驻兰办事处赵芝瑞委托中共派入国民军的地下党员王新潮将两封密信交其部下炊事员王子和送交于隐蔽阿干山寨的张一悟,张一悟与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取得联系,强化党的领导,不断开展革命斗争。年3月,甘南农民暴动,安华雄率部多名在七道梁一带活动,击散陇右师管区新征壮丁多名,又袭击了西果园红庄汽车站,使兰(州)临(洮)公路陷于中断。年5月,中共地下党员郑得堃为配会共产党员王泽喜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阿干镇山寨沟口创办“得胜炭场”,以从事煤炭生意作掩护,进行地下革命工作。年,中共皋榆工委书记罗扬实,在后五泉叶家湾1号组建党的秘密联络点,开展党的活动,先后发展农民王受天、唐佐清、王应蛟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年7月,中共皋榆工委所属兰州西区工委负责人杨国智在阿干地区开展党的工作,成立中共兰州西区工委第八支部;中共洮衔工委派人到阿干镇煤山一带活动,在阿干矿区开展与敌人斗争。年5月,为配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兰州,中共皋榆工委派王受天、王应蛟等中共党员先后到沈家岭、狗娃山等战略要地收集马步芳部队构筑碉堡、战壕、兵力部署等情况,秘密绘制地形图;8月初,甘肃机器厂、兰州面粉厂、兰州毛织厂等工厂工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由进步工人李图等组织力量保护工厂财产;8月中旬,罗扬实在王受天父子帮助下,化装通过大沟、深沟掌等敌人哨卡,越过双嘴山到榆中县定远人民解放军一野总部,向彭德怀司令员汇报马步芳军队布防和国民党驻兰州机关设置等情况;中共党员朱占魁组织沈家岭等村群众支援人民解放军,给解放军带路到沈家坡、孙家台,为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兰州做出贡献。

在兰州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一批批革命先烈浴血奋战、顽强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彪炳史册的革命印记,位于黄河之岸的七里河,更是承载了许多厚重鲜活的红色历史。不同时期共产党员生活、战斗过的遗址、旧址这些红色地标,是新时期我们追寻、学习和传承革命英雄的宝贵资源。其中,兰州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之一,是西北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是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西北战场进行的一场战略大决战。兰州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马步芳军事集团的有生力量,解放青海全境,打开了进军宁夏、新疆的门户,在解放大西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兰州战役遗址遗迹在地方党史、军史和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兰州战役中,沈家岭被誉为“兰州锁钥”,在整个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兰州战役第一野战军共伤亡人,有13名团以上干部负伤,其中在沈家岭攻坚战中受伤的有8人;兰州战役中牺牲的团以上干部3人,全部都牺牲在夺取沈家岭的战斗中。进一步开发利用沈家岭战斗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树立七里河红色旅游品牌,对于七里河区赋能“强县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沈家岭战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红色旅游业是以提供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并满足人们对红色旅游文化的消费需求为基础特征的新兴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七里河区挖掘沈家岭战斗遗址、兰州烈士陵园、兰州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以打造“七里河红色旅游名片”为重点,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扬红色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宣传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兰州战役旧址沈家岭战场保护利用项目已初具规模,兰州市烈士陵园、兰州战役纪念馆正常运行,已成为红色旅游与红色教育的主要基地。

(一)沈家岭战斗遗址保护利用

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是解放兰州战役的主战场之一,也是七里河区、兰州市乃至甘肃省独有的红色文化遗址之一。兰州战役遗址包括城关区营盘岭和七里河区沈家岭、狗娃山等地,属于跨行政区域省级文物保护区域。其中沈家岭被列为“革命战争纪念地”,年9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岭上两条山路交汇处(坐标:东经′05.1″,北纬′41.4″,高程米)为基点,向东延伸米至沟底,向南延伸米,向西延伸米至沟底,向北延伸2米。狗娃山被列为“革命战争纪念地”,年9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山上两条山路交汇处为基点,向东延伸米至沟底,向南沿山梁延伸米,向西延伸0米,向北延伸米。目前,沈家岭红色村组织振兴项目已完成红色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及沿街外立面提升改造、王学礼纪念亭及草席步道建设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红色教育基地拓展区(小白杨营区营房改造)建设项目、红色教育基地道路提升改造全面推进。

(二)兰州市烈士陵园、兰州战役纪念馆

兰州烈士陵园是为纪念解放大西北、解放兰州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始建于年,年建成开放,年进行了二期扩建工程。陵园占地面积.29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园内有吴焕先、罗云鹏、王学礼、李锡贵烈士纪念碑亭,两万平方米的墓区内,安葬着兰州战役中牺牲的名烈士忠骨。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年由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兰州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此经过三次扩充、改建,新馆于年8月正式向社会各界开放,占地面积1千多平方米。纪念馆内主要由三个展厅组成,第一展厅为图文展厅,用张图片和约1万文字以时间顺序分六部分详细布展了兰州战役的主要战况及以英雄团长王学礼为代表的兰州战役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图片。第二展厅是兰州战役沙盘模型,战役沙盘年8月制作完成,按1:的比例东起乔家营、西至土门墩、南起九条路口、北至白塔山一线,长8米、宽4米,面积达32平方米集声、光、电于一体的战役沙盘模型。第三展厅为陈列厅,主要由武器装备和支前工具、遗物、资料等组成。这里资料珍贵、文字翔实、图文并茂、声物并举,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年8月我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兰州时的战斗场面。兰州战役纪念馆是全国家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是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甘肃“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二、沈家岭战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要做好几个结合

兰州战役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在榆中、城关区、七里河区等地,跨几个行政区域,县区之间缺乏交流、借鉴、互动,联动机制没有形成,仍处于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的状态还需要兰州市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利用。作为七里河区开发利用沈家岭战斗遗址,要加强区域合作,融入兰州市对于兰州战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对接市上的规划。打造以沈家岭战斗为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必须做到与保护挖掘、宣传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

(一)与保护挖掘红色资源相结合

兰州是西北的政治、军事、经济重镇,也曾是国民党统治西北的中心。兰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政府企图盘踞西南,连接西北,维持残局,把希望寄托于青海的地方势力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二马”以拥有40多万军队,凭借兰州北依黄河天堑、东南西三面环山的天然屏障固守兰州。国民党军加固、扩修第八战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永久性工事,新建华林坪至沈家岭的公路、兰工坪至狗娃山的公路及工事,图谋阻止解放军西进。

沈家岭是兰州战役的主战场之一,是解放兰州诸南山阵地中的军事战略要冲,因地处扼守两路(兰阿和兰临公路)、直捣西关、夺取铁桥、居高临下的军事要地,被誉为“兰州锁钥”,在兰州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兰州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第2兵团进驻阿干镇地区,第4军进攻沈家岭、狗娃山梁,第11师攻打沈家岭;第12师作为军预备队在第11师背后警戒皋兰山敌军增援,消灭可能从兰阿公路增援沈家岭的敌人;第10师以28团、29团攻取狗娃山;第3军7师进至兰州城西南,控制周家山、岗家营,面对狗娃山、土门墩构筑工事。沈家岭是马步芳军兰州防御中的重点之中的主要阵地,设置40多个地下、半地下的暗堡和主碉堡,核心工事用交通沟与地碉堡相连,纵横环抱主碉堡,各主碉堡与低碉堡构成三角或四边形火力网,还在阵地上挖削三层两丈高的绝壁,沿山挖有三道外壕,布满铁丝网和地雷,工事极为牢固。解放军第11师攻击沈家岭时以31团为突击团,32团、33团在两翼策应。狗娃山位于沈家岭的西面,南通七道梁,北抵兰工坪、五星坪,亦是控制兰州的要塞,马步芳派重兵把守。在兰州战役中,第一野战军参战部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共伤亡人,有13名团以上干部负伤,其中在沈家岭攻坚战中受伤的有8人;牺牲的团以上干部3人,全部都牺牲在夺取沈家岭的战斗中。

七里河区红色旅游发展,要紧紧依托沈家岭战斗的红色资源,把隐匿在黄土中的革命历史信息通过纪念性景观呈现出来,保留和延续沈家岭战斗的历史记忆。经过挖掘开发,辖区内的沈家岭、狗娃山战斗遗址和兰州战役纪念馆、兰州烈士陵园已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七里河区党史部门会同当年战斗亲历者、文史研究工作者,先后确认了第4军前线指挥所、炮兵阵地、第11师指挥所等遗址以及王学礼、李锡贵、马克忠等烈士的牺牲地。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沈家岭战斗有关的遗址、遗迹以及相关资料。要充分发挥区党校、党史、地方志、文化部门和史志研究者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指挥部、医院等在区境内的遗址、遗迹以及第4军各师、团在沈家岭战斗中的阵地遗址、遗迹等,力求再现出当年解放军与“马家军”攻防阵地与战斗情况。同时,要做好七里河区地方红色资源的征集、编纂、研究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提炼其中的精神内核和文化魅力,深入揭示其时代价值,力争推出一批体现七里河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和发展红色旅游发挥好文史资料的支撑作用。

(二)与宣传提升红色资源相结合

在打造七里河文化标识,发展红色旅游中,进一步挖掘整理解放军指战员在沈家岭战斗中浴血奋战的大无畏英雄主义和前赴后继的为革命的献身精神,赋予红色旅游生动鲜活内容。要加大对沈家岭战斗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借助新媒体平台,持续推送短小精悍、引人入胜的红色故事,不断扩大受众范围。联合宣传、文物、党校(行政学校)等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阵地平台,讲好沈家岭战斗的红色故事,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全社会形成讲红色故事、听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氛围。深入挖掘沈家岭战斗红色资源的特点和亮点,推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等深度融合,配合相关部门打造一批文学、戏剧、影视、歌舞等红色文化艺术精品。推动红色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融合,推出一批红色文创产品,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附加值,提高沈家岭战斗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历史见证和生动载体,对于诠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沈家岭战斗红色文化承载着丰厚的革命历史、生动的革命事迹、宝贵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传承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生动教材。要持续推进地方党史研究成果转化,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挥出更大的效能。要抓住育人这个关键,加大力度推进红色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等“六进”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一步加深对党的革命精神理解、把握和认识,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特别是要突出对青少年群体的党史教育,利用沈家岭战斗这一乡土教材在学校营造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浓厚氛围,使革命精神教育成为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自觉学习革命先辈优秀精神品质,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四)与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

立足沈家岭战斗红色资源优势,做好红色旅游产业文章,打造沈家岭红色教育基地。把沈家岭红色旅游发展纳入乡村振兴行动计划,通过建设沈家岭、绿化等红色旅游重点村,赋能乡村旅游。创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要深度挖掘、开发沈家岭战斗红色旅游资源,通过综合规划,将革命历史纪念、爱国主义教育、乡村风情体验、红色旅游相融合,把纪念教育功能贯穿到游览、生态休闲、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来,使红色文化与乡村民俗景观、乡村美食体验成为造福村民、脱贫致富的旅游产业。目前,沈家岭红色村组织振兴项目已完成红色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及沿街外立面提升改造、王学礼纪念亭及草席步道建设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红色教育基地拓展区(营房改造)建设项目、红色教育基地道路提升改造正在积极推进。

七里河区结合“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要把握时代机遇,挖掘利用辖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逐渐实现“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有机融合,推进红色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开发利用沈家岭战斗遗址打造七里河红色文化名片为乡村振兴赋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