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正艳,糕香飘溢。一天制作多个颛桥桶蒸糕,每天只睡二三个小时,作为上海市非遗项目颛桥桶蒸糕技艺传承人,宋爱华觉得,能让无数慕名前来的市民品尝到上海桶蒸糕“老味道”,自己累一些也值了。
颛桥桶蒸糕
颛桥糕会已经连续举办15年,赏菊、品糕,体验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不仅成为闵行区颛桥镇的传统节日文化特色,也成为上海的传统节日文化品牌活动。
目前,闵行拥有莘庄灯会、召楼粽情、月满马桥、颛桥糕会4个民俗节庆活动,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莘庄灯会
打造“闵行元素”文化标识
在闵行,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年悠久历史的马桥文化是其底蕴,被誉为“上海之本”;作为“创新先锋”的上海南部科创中心面向未来,已成为上海重要的科创引擎,这两张城区文化名片,让闵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年马桥遗址的发掘现场
这些年,上海atp网球大师赛、上海合唱节、上海浦江戏曲节、闵行文创节等一大批文体品牌活动,让具有闵行元素的文化标识格外醒目。
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闵行模式”
“滨”纷志愿,义不容辞。在闵行有一位公益达人为人们所熟知,他就是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王海滨。如同7年前奋不顾身浴火救人一般,王海滨一直坚持着志愿者事业。帮助烧伤群体重建生活、关爱特殊儿童、连续四届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影响着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一点微光照亮整个天空。
王海滨志愿服务工作室
年,闵行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日益提升。作为全国第二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单位,截至今年9月,闵行已建成1个区级文明实践中心、14个街镇(莘庄工业区)文明实践分中心、个村(居)文明实践站,延伸打造个文明实践“益空间”。今年9月,在闵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闵理+”文明实践会客厅正式亮相,掀起了理论宣传教育热潮。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闵行模式”生机勃勃、深入人心。
原文刊载于10月16日《文汇报》
特约撰稿:祝越
记者:戎长春
编辑:戎长春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