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0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此次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项)中,云南永子制作技艺榜上有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八类传统技艺,序号:,项目编号:VIII—)。
永子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矿石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绝技熔炼、传统手工点丹而成的围棋子,因这种棋子产于永昌(云南保山古称永昌),并被世人称之为永昌棋和永棋。永子是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对棋类等产品注册和持有的一个驰名商标。永子质坚色润、细腻如玉、触子心舒、冬暖夏凉、隽永神韵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历来深受达官贵人所追捧,为上乘贡品,堪称国宝。
永子起始于唐代,大约多年前。唐代傅梦求的《围棋赋》记载:“枰设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炉。”赋中透露出唐代云南保山就开始用窑炉烧制围棋。
明代中期,永昌(保山)庠生李德章用当地的玛瑙、玉石等原料融化成汁液,采用滴制法炼制出永子。后被作为地方上贡朝廷的贡品。明代刘文征《滇志》记载“永昌府物产……料棋、料丝灯二种甚佳,考列郡第一”。“料棋”即用矿料烧制的永子围棋。
永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二代传承人李国伟在配料
清代康熙十九年(公元年),永子被叛兵掠夺,后逐渐衰退,清代末期停止生产。清代刘崑在《南中杂说》记载:“庚申冬日,为叛兵所掳。惜哉!”
民国时期,保山人解坤曾找到李德章的后人来恢复生产永子,但年日本帝国主义从缅甸攻入滇西,保山城被日机轰炸,解坤携家逃往昆明,永子再次被迫停产。
永子炼“丹”炉
20世纪五十年代初,解坤在昆明报国街开始烧制永子,但是没有李氏家族永子的配方,烧制出的棋子与“永子”差距甚大,改称为“滇玉”,销往北京、上海等棋社,年作为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围棋赛(中日围棋友谊赛)比赛用棋,因为这些一面平、一面凸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棋子来自云南,被称之为云南围棋子。后因棋子容易破碎,销路不好,停止生产。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李氏家族的后人李学堂等再次对永子进行恢复生产,但成本较高,生产出的棋子没有市场,八十年代末停止生产。
21世纪初,陶晓昌组织和带领李氏家族的后人李国伟等再次对永子进行恢复。在前辈的指导下,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践摸索,终于找回失传的永子炼“丹”技术,棋中圣品——永子终于重现棋枰,与千古国技相映生辉。
围棋是中国国粹,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永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永子”是围棋殿堂上的璀璨明珠。“永子”先后到欧洲、北美、东盟和日本、韩国等地进行交流展示,倍受围棋爱好者及专业棋手的喜爱,在国内外重大围棋比赛中被指定为专用棋子。永子品牌得到了中央媒体的高度 该 - ( 投稿邮箱:wx
bsxw.cn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