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年河南非遗“十件大事”,这些大事的背后,凝聚着年全省非遗工作者用奋斗的汗水践行初心和使命。具体如下:
1.“太极拳”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年12月17日20时35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宣布,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成为我国传统武术类第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河南省第一个牵头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太极拳申遗成功,对于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等“中国功夫”品牌走向世界、凝聚保护传统文化的共识、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内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2.成功创建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年6月3日,文化和旅游正式批复同意洛阳市设立“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此,河南共有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共有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3.非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疫情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了《关于征集“非遗战疫,我们在行动”—河南省疫情防控非遗先进事迹和优秀作品的通知》,面向全省征集疫情防控先进事迹和优秀作品。
河南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特长,通过编排文艺节目、开设线上非遗公开课、创作非遗作品等形式,推出了河南坠子《村支书》、非遗公开课等一大批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抗疫专题非遗作品,配合宣传抗疫常识,鼓舞一线抗疫人员士气、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积极科学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并参加患者救治工作。全省非遗保护单位、企业、传承人积极参与捐款捐物,捐赠财物近万元。
4.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在洛阳市开工
年4月11日,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在洛阳市动工。该项目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古城路与龙门大道交叉口东南角,占地93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8.5万平米,总投资18亿元,计划年10月竣工,建设期18个月。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展示黄河历史风貌的重要窗口,感知黄河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弘扬黄河文化活的名片,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5.组织河南省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会场首次设在景区。
年6月13日前后,重点围绕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类非遗项目,全省广泛开展非遗展演展示、宣传传播、研讨交流等活动场。其中主场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焦作市云台山景区进行,主要包括开幕式及《为了人民健康》非遗展演、非遗购物节、微视频展播、随手拍大赛、知识有奖竞答、课堂抖音直播等6项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网络相关话题量阅读量约万人次,直播观看人数超过万人次。
6.成功举办首届“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
年10月,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系列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此次展演周活动汇聚了河南省主要曲艺种类和主要代表性传承人,近20个曲艺品种、约名演员通过专题演出、传统大书专场、曲艺轻骑兵演出等形式,向广大观众展示了近年来河南曲艺保护传承的最新成果。
7.举办“老家河南,黄河之礼”国际文旅创意设计季活动
“老家河南黄河之礼”国际文旅创意设计季活动聚焦河南省内黄河流域九个地市的非遗资源及相关文化旅游内容,通过腾讯“科技+文化”的数字创意能力,以数字化、国际化、时尚化、品牌化为目标,将河南具有丰富黄河文化内涵,地域性、标志性的非遗IP打造转化为“黄河之礼”。年12月22日,首个河南非遗数字馆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