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优势 >> 正文 >> 正文

国内外专家共议城市遗产怎么保遗产城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3/1/15

保护“城市遗产”、建设“遗产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过程中的两大课题。

坐拥良渚古城遗址、西湖、大运河三大世界遗产品牌,杭州城市建设如何呈现深厚文化基因?同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意大利米兰,能给杭州带来什么经验借鉴?

8月30日,为推进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杭州世界遗产保护与城市推广:杭州——米兰城市论坛”在杭召开,国内外学者与会参加讨论。

论坛由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院主办,杭州城市国际研究中心承办,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余杭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

突出特色提炼亮点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与魂。面对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趋同现象,城市差异性体现重在其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卓军认为,世界遗产是城市最好的金名片。

西湖的遗产要素包括“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西湖自然山水、“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14处代表性文化史迹、特色植物。基于东西方语境下的园林认知差异,卓军相信,杭州西湖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与其相联系的历史名人众多。“西湖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美学、造园艺术和技巧传统背景下,持续性创造的‘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作品,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在9到20世纪世界景观设计史和东方文化交流史上拥有杰出、重要的地位和持久、广泛的影响。”

作为实证中华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尤为特别的唯一性、重要性。杭州市社科联巡视员周膺认为,良渚将助推杭州“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他建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7月6日设立为中华文明朝圣日。

借文旅融合大时代,良渚或将成为中国与世界文明古国展开互动交流的纽带。周膺表示或可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不仅可以“以良渚古城遗址为首站,组织游览代表中国各时代文明发展水平的文化遗产的‘十大古都’,还可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印第安文明等世界重要遗产相结合,组织世界文明朝圣之旅。”

论坛召开前,米兰比可卡大学师生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学习考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科学保护活化利用

大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全球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共同课题。

“城市作是活的有机体,必须走保护、利用相结合的道路。”米兰可比卡大学教授ValentinaAnzoise认为,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必须清楚“现下城市为谁而建”的问题。

她举例,可比卡大学所在区域早年是工业区,后来才逐渐发展出了大学、居住区,引来了新的人口;附近即将发展的新区域,也将围绕河流进行建设。“工业时代的城市历史空间与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功能诉求的有机融合,可通过旧城区改造来实现。米兰时尚之都建设就是例子。”

与米兰有些类似,运河沿岸曾是航运、个体工商业者、近代产业工人的聚居区。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浓缩了从晚清以来近代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近代交通的快速发展和杭州产业结构的调整,盛极一时的老厂区逐步走向衰落。

“桥西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过程,同时也是提供群众游憩和教育机会的过程。”杭州运河综保中心主任胡红文认为,做好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应该将历史肌理和情感记忆融入到城市发展中。“运河畔的大厂房改建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就是实现工业文明保护与城市特色文化传承相结合的鲜活实践。”

不同的遗产,要用不同的手段保护利用。

“从某种程度上,良渚不能走有机更新这条路。良渚遗址保护与建设就是要恢复古本来面貌。”周膺认为,未来或可扩大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的范围,与附近的杭州未来科技城(浙江省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一体规划和管理,并尝试发展文创产业。“以未来科技城的收益反哺遗产保护,以良渚遗址扩大未来科技城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打造良渚国际创意城,重点发展和现代工业设计、企业咨询,和旅游产业相关的创意经济。”他说。

深掘价值持续推广

遗产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推广传播。

在大众普及方面,ValentinaAnzoise认为可以将学校教育纳入其中。“组织文化交流夏令营,让学生走进现场,和城市建设中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并动手制作实践作品,从而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经历的历史变革、拥有的文化积淀。我相信这是很好的办法。”

杭州两注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蒋卫东认同通过教育,实现文化价值广泛传播。他介绍,全国各级政府致力于在学校教育中,推进良渚文化走入课堂。“年起,良渚文化进入全国中学统编教科书,在全国青少年中得到广泛传播。余杭区编写《良渚文化》地方教材,在全区2万多中小学学生中推广。部分学校开设特色课程,鼓励学生对良渚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大众普及的内容,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周膺还强调,要统筹好专业化与大众化在全社会有效开展良渚文化科学知识普及。他建议:建立与埃及学、亚述学(苏美尔学、赫悌学)并行的良渚学,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将良渚学培育成中国特色考古学的标志性学科;建立向国内外开放的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建立良渚学国际学术联盟,让良渚学走向世界,打响国际品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