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张怀江老师题写刊名
★主编:沉默味道
执行主编:陈荣来温雄珍
★杜丽芬,云南大理巍山人,工作之余热爱读书,醉心文学,用笔尖记录生活,任时光荏苒,看晚霞星光,听湖风低语,始终相信诗和远方。有作品发表于《云南政协报》《文苑》《大理日报》《巍山文艺》《首都文学》等报刊及巍山旅游网络平台。一坛尘封的酱豆杜丽芬(云南巍山)老家厨房的一个角落里,摆着一坛尘封的酱豆,仿佛被遗忘了,又似乎是故意为之,我们一直没有开封食用。这坛酱豆是已过世六年的婆婆亲手做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锅青菜或是白菜加上一碟咸菜,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态。婆婆很擅长腌咸菜,每年冬天都会做下好几罐,每一个程序都是那么认真,各种佐料的准备,无一不是亲力亲为。我们一家子都特别喜欢吃她做的酱豆,每天吃饭时,爱人都会说“先上第一碗”,“第一碗”就是一家人都爱吃的酱豆。仿佛没有这碟酱豆佐餐,吃饭就变得索然无味一般。人们常说“人死一阵风”,人一旦离世,留下的东西就成了遗物,这坛酱豆,就是婆婆的遗物。看着这坛酱豆,以前那些逝去的日子突然鲜活起来……我的婆婆不识字,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身材高大结实,皮肤白皙,眉眼端庄大方,说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婆婆的少女时代,曾经被大人强迫裹过小脚,后来她自己放开了缠着的双脚,结果导致脚趾有些变形,走起路来稍微有点跛。婆婆心地善良,特别热心,我们的女儿出生后不久,她就从乡下来到城里,帮着我们照顾女儿,婆婆年轻时候吃过很多苦,公公是村子里有名的木匠师傅,俗话说“天干三年也饿不死手艺人”,日子虽然清贫,总好过没有收入的人家,为了养家糊口,公公经常出去帮人家盖房,留下婆婆一个人,拉扯大了六个孩子,过惯了苦日子的她,十分节俭,常常一分钱当成两分钱花,我给她拿的买菜钱,在她的精打细算下,常常会剩下很多…..单位院子里的花台上,被婆婆种满了碧绿的小葱和芫荽、小白菜,急需时候拔两棵,也挺方便。为了处理家里偶尔的剩菜剩饭。婆婆坚持要养鸡。因为住在单位里,我担心影响其他同事的生活,就不同意,可婆婆还是悄悄地从市场买了2只半大母鸡,罩在一个篾桌下开始养了起来,我虽然心里是有意见的,却只好保持沉默。后来母鸡下蛋了,女儿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收鸡蛋。我看着奶孙两个开心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婆婆十分节约用水,洗过菜的水,从来舍不得直接倒掉,总是拿去浇花、浇菜,或是再洗洗抹布。每天的淘米水也是要攒起来的,吃完饭后煮开了可以洗碗,婆婆说不要用洗洁精,里面有化学物质对身体不好,有时候烧开的淘米水也用来烫鸡食。我随手倒水的习惯常常被她数落,害怕听到她的碎碎念,慢慢地,我居然也养成了,节约用水和积攒清水的习惯,花钱也不再大手大脚。吃饭的时候,婆婆常常哄着女儿,要她吃光碗里的饭粒,她告诉女儿说,只有吃完所有的饭粒,长大才能考起大学。不管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女儿的确养成了,把碗里的饭粒吃得干干净净的好习惯。晚饭后,婆婆带着女儿在校园里溜达时,她常常会捡回一些学生丢掉的废纸、作业本,嘴里一面说“可惜啊!造孽啊!不该造作(浪费)啊”!我觉得婆婆不讲究卫生,特别地生气,和婆婆说了几次,她依然我行我素,婆婆总是觉得这些物品不该浪费,写过字的纸不能随便踏在脚下,应该也是她老人家对知识的一种敬畏之心吧!每次我和婆婆说这些,她都会特别坚定地说,我们这些年轻人不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浪费是最大的的罪孽,是会背过失的。以后到了阴间是要受惩罚的。我自知无法说服这样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只好作罢。当时爱人还在离县城不远的乡镇工作,周末他回家时,我把婆婆的这些做法一股脑儿地告诉了他,他尝试和婆婆沟通后,发现没有任何效果,就告诉我说“我妈一辈子都这样,随她去吧!”爱人让我改变自己,去适应婆婆的生活方式,我真是无语,觉得特别委屈。可是为了家庭和谐幸福,我只好耐心地,学着去包容和理解婆婆。慢慢地,我们也不再要求婆婆,改变她固有的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日子便相安无事了,有时我们还调侃婆婆,说她是“环保卫士”,国家主席哪天怕会来给她颁发奖状呢!说得她开怀大笑。空矿泉水瓶、废纸、纸板和空纸箱都被婆婆收集到一个房间里,积攒一段时间就卖给收废品的人。一开始我总感觉自己特别没有面子,生怕被同事笑话,后来我也习惯了,老人家的节约理念也慢慢被大家接收,同事们还会主动把剩饭剩菜倒来喂鸡,有适合回收的物品也会拿来给婆婆。婆婆信佛,每到阴历初一和十五,除了吃素食,婆婆都要沐浴更衣,摆上斋饭,点上香钱、蜡烛,在厨房里虔诚跪拜,女儿会很乖巧地学着婆婆的样子,认真地给天地嬷嬷磕头,婆婆嘴里念着“保佑我们全家清吉平安,保佑五个儿子,空手出门宝财归家,保佑孙男、孙女身体健康,无病无痛、快长快大。”老人家用这样的方式为儿女祈福,我想她的诚心天地可鉴,这样日复一日地祷告,有一天,我惊讶地发现,上幼儿园的女儿也学会了这套祷告词……当女儿稚嫩的童声和婆婆一起念祷告词时,令人忍俊不禁。婆婆性格开朗又好客,家里常常会来很多客人,七大姑八大姨的。有时我心里也窝火,埋怨婆婆没有安全意识,什么人都往家里带。婆婆总是说她们都是村子里的熟人,人家来城里赶一趟街,遇到时,应该请到家里闲闲的,我便不再干涉她,让婆婆继续保持着,邻里街坊那种相濡以沫的相处模式。婆婆很关心我,她常常说“读书耕田一般苦”,看到我深夜备课的灯光,常常会来提醒我早睡些,不要熬夜。有一次,起床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嗓子沙哑,难受极了,心里焦急还要去上课,婆婆安慰我说不用急,她立即到厨房里,把锅烧热,炒红盐巴,再加水煮,让我喝下红盐水,我将信将疑地喝下,一会儿嗓子就清爽了,那一瞬间我觉到,老人家的生活智慧真是太了不起了。与婆婆相处的20年间,每一个琐碎的瞬间都是难忘的,虽然我们之间也有过争执,有过不理解,但更多的是温馨的回忆,当爱人不在身边的那些年,是婆婆陪伴着我和年幼的女儿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这个和我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受到了她的真诚,感受到了婆婆说的那句“婆媳好似亲娘母”,感受到了除了我的亲生母亲以外的另一种母爱。病了很久的婆婆去世的时候很安详,只是特别叮嘱丧事不要铺张浪费,我们含着眼泪记住了她的嘱托,还记得那天撕心裂肺的痛,还记得满脸满嘴泪水的苦咸,那满堂的白色孝布,还有前来吊唁跪拜的亲友,至今都历历在目,客堂上那口红色的棺木似一张血盆大口,吞噬了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再多的不舍,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之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人世间最无情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死亡的过程,心痛得令人无法呼吸。我多想再牵着婆婆的手,带她去文化广场看人们跳舞,我多想再吃婆婆亲手做的酱豆,我的女儿等着奶奶送她去上大学……她的五个儿子、儿媳和唯一的女儿都盼着,全家再吃一顿团圆饭。永远失去的痛苦像一根刺深深扎入我的心,一直在滴血,一直在痛,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扎越深,除了在梦里,此生我再无婆婆可以叫唤,,只在逢年过节的祭奠里遥寄哀思。风中飘飞的纸钱带着儿女的思念飞向远方……我至今不明白,婆婆所说的另一个世界是否存在,可是我在心里,虔诚祈祷婆婆一切安好,所行皆坦途,祈祷婆婆的脚不会再痛,身上再无病痛。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会简朴生活,不追求物质享受,而去丰盈内心的精神世界。我的婆婆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渊博的知识,她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名农村妇女,她没有给我们留下巨额财产,只是留下了勤劳做事、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今天吃晚饭的时候,我轻轻地打开了这坛酱豆,经过岁月的浸润,时光的抚摸,酱豆已经变成了黑色,我舀出一勺,放进嘴里,和着泪水,轻轻地嚼,浓烈的香味渗入心底,就如同多年以前一样,似乎还是那个味。今夜会不会梦见婆婆勤劳的身影,穿着蓝色对襟衣服、黑色裤子、黑布鞋,站在灶前炒菜,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放学了噶?”那天回老家,看见婆婆曾经用来做咸菜的簸箕、双口土罐静静地搁在老家的灶房里,只是上面沾满了灰,挂满了蛛网,物件都在,可是做酱豆的人却今生再难见。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篇关于婆婆的文章,只是每一次回想,泪水总止不住地往下流……我想时间是有治愈功能的,过了这么多年,终于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的思念决堤了,一口气成文,谨以此文怀念我那慈祥的婆婆。声明
本期所发作品为作者原创文学作品,由作者授权本刊首发,并对文中所涉内容负责。为尊重作者,维护原创,其它媒介转载或使用,请在本刊后台留言或联系本刊主编应允,合法使用将给予人性化开通白名单。因本刊发文具有连续性,若非违法违规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删除任何一期发文,其它公众平台因需要要求删文,经作者同意后需向本平台支付元断号费、编辑费、“原创首发”转让费;作者个人要求删除已经发布的作品,需向本平台支付元断号费、编辑费、违约费。谨遵网约,谢谢合作!
本期采用图片由编辑制作。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