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优势 >> 正文 >> 正文

北京胡同里的手工纸小卖部个有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2/6/6

“没文化”的文化传播者,“不传统”的传统继承人。

△“我是楮先生”工作室制作的《中国手工纸样册1》,里面共有三十种纸样。他们计划做十册,将三百种纸样都收录进去。

一个北京胡同里的工作室

北京内务部街的四合院里,入驻了一家与纸打交道的工作室。

一整面墙的纸样可能是走进去之后最容易吸引你视线的地方。这些纸张无论是色泽、质感还是味道,都不同于日常的纸品。它们由杨波和崔振硕从全国各地纸坊收集而来,他们还形容说,“(这)应该是目前市面上能收集到的最全的手工纸了。”

杨波和崔振硕共同创立了这间工作室,并将它命名为“我是楮先生”。汉字“楮”(chǔ)是古代对纸的别称,韩愈曾经在《毛颖传》里写“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他将笔、墨、砚、纸拟人化,称纸为“楮先生”。杨波和崔振硕就引了这个典故。

△左图:山西麻纸,明清时代,“平阳麻笺”被指定为皇宫用纸。右图:云南纳西东巴纸,用于抄写东巴经书。因为原材料尧花有微毒,所以东巴纸具有抗虫、抗蛀、保存时间特别长的特性,纳西族民间有“东巴纸纸寿千年”的说法。△左图:浙江竹纸,古人用竹子造纸书写文章,代替竹简。右图:安徽桑皮纸,工艺讲究的桑皮纸可见明显的纤维结构。古时一直用于高档书画、高级装裱用纸,也可以用来制伞、做炮引。△左图:安徽瓷青纸,其色如瓷器的青釉。右图:藏纸,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造纸术,藏汉两族的工匠们在没有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鱼网等原料的情况下,经过多年摸索,生产出的独特工艺。

杨波和崔振硕也是这间工作室仅有的两名员工。他们曾经从事着和手工纸毫不相干的职业。为了换一份清闲又稳定的工作,他们同时应聘进了一家造纸企业。闲暇时候,二人喜欢与厂房里的老工人聊天。一位老工人告诉他们,一些纸坊造出来的东西,远远好过他们造的机械纸。

没过多久,老工人的一位旧友来到北京,他负责修复故宫倦勤斋的墙纸。崔振硕和杨波听说后,便跟去看了看。“打眼一看就喜欢上了。”崔振硕回忆道。他们还跟着造纸师傅回到位于安徽的纸坊,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手工造纸工艺。

“我俩就是虚荣,没什么文化但是想要有文化。偶然间遇上了传统手工纸,恰好喜欢,就去做了。”杨波虽然这么说,但在之后的四年多时间,二人靠师傅们一个介绍一个,跑了全国大大小小几十家手工纸坊。他们都是北京本地人,没什么花钱的爱好,自认为没太大生活压力。

比起谋生,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手工纸、知道他们正在做的工作,成了崔振硕当下最在意的事,也是他们最初启动工作室的缘由。

他们创办了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