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提出打造“知行德育”的区域特色德育品牌以来,开发区大力推进德育改革,推行德育课程整合实施,努力构建“知行德育”课程体系,探索科学规范的“知行德育”实施模式,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引领学生的德性成长,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道德品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开发区的德育特色日渐凸显,“知行德育”已逐渐成为杭州市德育工作的一张金名片。
知行德育
“知行德育”是开发区着力打造的区域特色德育品牌。“知行德育”是指向“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的简称。是指通过感知、思辨、体验、实践等方式,让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引领学生的德性成长,形成受益终身的道德品质。
“知行德育”特色体系以让每一个人“过知行合一的道德生活”为总目标,以生活德育理论和品德发展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以学生生活为工作基础,以德育课程改革为统领,构建学校德育组织系统、德育课程系统、德育实践系统、德育队伍培养系统、德育环境支持系统。“知行德育”突出德育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注重德育工作组织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人文性。
来看看我们的收获吧!
年3月,《中国德育》杂志以“样本”栏目专题报道了开发区知行德育的实施情况,作为区域德育典型样本向全国同行介绍开发区德育改革的做法。杂志以局长访谈的形式,刊登了《让学生过知行合一的道德生活》一文,详细介绍了开发区打造“知行德育”特色体系,推进德育改革情况。同时,杂志“样本”栏目重点报道了我区文海实验学校、学正小学、下沙第二小学、景苑小学、下沙第一小学的知行德育实施案例。其中下沙第一小学的《四步式学习:让学生享受道德成长的快乐》作为杂志的优秀案例被推广。
年11月,由开发区社发局张鹏飞、教研室张育花老师负责的“知行德育”研究成果:《“”行动:区域推进小学德育课程整合实施的实践研究》获得杭州市年基教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同时获得杭州市教育局组织年德育工作金名片评比二等奖。
年11月,由文海实验学校推送的《小彩贝知行课堂,以不一样的活动融通知行》获得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优秀德育工作案例评比一等奖;由下沙第二小学推送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北沙五地”育人空间架构与运作》获得市优秀德育工作案例二等奖。学林街小学与浙江传媒学院合作的“大手拉小手争做河小二”知行课堂志愿者实践活动获得年杭州市十佳志愿项目第一名。另外,在“知行德育”理念引领下,听涛小学的“故事德育”、月雅河小学的“雅行德育”、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的“生活德育”等都做得有声有色,“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已深入到每所学校、每位学生和老师的内心。
年9月,由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邱金美老师执教的、由教研室张育花老师点评的知行德育精品课例《拉拉手交朋友》在教育部“人教数字教材——教师网络培训课程项目”中示范推广。
年7月,由学正小学徐丽琴老师设计的“知行德育”精品课例《红绿灯》课程资源获得年长三角地区法治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评选小学组一等奖。
年10月,由下沙第二小学张媛老师执教的知行德育精品课例《我们互助我们分享》获得杭州市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一等奖,并获得浙江省“优课”称号。
年3月至12月期间,由教研室张育花老师、景苑小学魏青芳老师、学正小学徐丽琴老师撰写的知行德育论文获得杭州市年教学专题论文评比的一、二等奖。由学林街小学董夫奏校长、景苑小学张红兰老师、卢丽霞老师撰写的知行德育论文分别在《教学月刊》《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等杂志上发表。景苑小学张红兰、学正小学周虹、徐丽琴、下沙二小张媛、徐佳、洪玉叶等老师的知行德育论文发表于教研室省级课题成果《课程工作坊:向海而生的智慧》专著中。各学校多位老师的论文、案例、叙事等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下面我们从区域、学校和家长角度简要了解一下“知行德育”的一些做法
“围绕“知行德育”,区域层面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围绕“知行德育”特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开发区提出一套“”行动方略:“1”指一个“意见”,区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关于推进“知行德育”实施的相关意见,指导学校科学规范开展实施工作;“2”指两条途径,探索“德育课程间整合”和“德育课程与活动整合”两条途径落实知行德育;“3”指三组团队,通过区德育专家库、德育工作坊、德育相关学科联盟成员带动知行德育实施的良性进展;“4”是指通过“研、训、导、评”四项举措促动实施,提升实施质量。
“学校是如何实施“知行德育”的呢?
我们从“开放空间”的角度来看看学校的具体行动吧!
课堂+校园:以“行”导“知”
“课堂+校园”型的空间整合,校园处处是学习场域。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实践体验后再进入课堂学习,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下沙二小拥有12亩农耕园,该校张媛教师将课堂换至农耕园中,上完《我爱秋天》后她写下教学叙事:
农耕园是品德课的“大课堂”。秋天的艳阳下,各种农作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样子。孩子们通过“摸一摸、闻一闻、拔一拔”等方法感受秋天的味道,这样的学习使他们对秋天的感受更加真实、灵动:“秋天在玉米上,我看到玉米又黄又饱满。”“我拔了一些花生,胖乎乎的花生告诉我秋天来了。”“辣椒红红的、尖尖的,咬一口,好辣。”……
教师没有直接为学生展现多姿多彩的秋天,而是打开课堂之门,引导学生通过“摸、闻、拔、摘”实践,使其产生更真实的认知和体验,实现以“行”导“知”。
课堂+校外生活场域:以“知”促“行”
“校外生活场域”指能为课堂教学服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校外活动场所。基于课堂学习,扩大课堂范围到社会空间,挖掘、利用这些场域资源,整合家庭、社会力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区域学校毗邻社区,周边有多家世界强企业、十几所高校,这些都是学校的“知行课堂”。以文海实验学校小学部为例,每个月学完一个主题,走进“知行课堂”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教学与活动的空间整合,弥合了“知”与“行”的缝隙,使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行合一”的过程,对促进其“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素养形成有较大影响。
“家长如何参与“知行德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协同育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知行德育”,需要联动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创设实施的环境系统,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以江湾小学为例,二年级学生上完《社区的文明》后,在学校附近的大草坪开展“垃圾换风筝”主题活动。以老师为主导设计活动方案,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制作风筝,社区志愿者提供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袋,共同组织参与活动,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社区志愿者引导下,换风筝、放风筝、垃圾分类,学会垃圾分类,增强环保责任感。
社发局联合区文明办、区妇工委、街道、青少年宫、社区等部门力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与学生家长工作所在企业合作,与学生家庭所在社区合作,建立了党政领导,妇联教育部门协调,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召开家长会,通过开展爱心护学岗活动、亲子游活动、亲子运动会、家长会等途径,利用微校通、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