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优势 >> 正文 >> 正文

文博名家说迎来首位女院长,听美女院长罗向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5/5/29
近日,由福建博物院和《文化生活报》共同举办的文博名家说迎来了第五位博物院院长——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通过“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和“大汉绝唱——满城汉墓”这两大古墓,带领大家探秘河北古代中山文明,感受燕赵大地的古老历史与文化。人物名片罗向军河北博物院院长,文博研究馆员,曾主持展览策划20余项,培育“文博讲坛”“博秀剧场”等多项知名社会教育品牌,并一直致力于博物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工作,近年来,在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览、宣传教育等方面带领河北博物院屡创佳绩。提到中山国,看过《国家宝藏》第二季的朋友们想必对“错金银四龙四凤银铜方案”颇有印象。这件出土于中山王“厝”墓的青铜方桌,投射出这个不起眼的小国是在战国群雄包围下夹缝中求生的悲壮。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公元前年—前年),是由游牧民族白狄所建立,因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镶嵌在燕赵之间(现河北省内)。因游牧民族骁勇善战,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也曾先后被楚、晋、魏三次灭国,但又三次复国,可以说是相当顽强的一个小国。他们背靠太行山,退可躲进太行“打游击(抢掠)”,进可东出太行复国,靠着战国七雄间相互博弈,得以保存。自春秋末期立国,到公元前年,为赵国所灭。公元前年中山国地图中山国存在的余年时间里,演绎了一段在夹缝中求生的悲歌,为后世留下了一座王“厝”墓。我们的“谜”就和这座中山王“厝”墓有关。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发掘出的器物不仅精美且数量众多。中山国作为一个战国时的小国,其王墓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宝贝?且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免于被盗?是幸运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罗向军院长从两个方面解开了这些困惑。中山王铁足大铜鼎第一个原因,历史记载“中山多美物”。中山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他们是游牧民族,兵力强,非常能征善战,经常侵犯周边国家,掠夺财物,比如从燕国抢来好的青铜铸造铜壶。他们不但抢东西,也抢人。在古中山国的城址上发现了许多的作坊,有作坊就一定有专业的工匠,而这些工匠很可能也是从邻国掠来的。掠来别国的能工巧匠,施以高压管理,因此就制作出这么多的“美物”。第二个原因,和“盗墓”有关。考古专家发现古中山王“厝”墓的墓制形式和中原各国的都不一样。中原各国的墓的结构一般是“中”字型大墓,有个主墓室,所有的陪葬品都放在主墓室里。前面提到中山国是游牧民族,他们农闲或不打战的时候,他们也盗墓。盗得墓多了,自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谙盗墓者的习惯。因此王“厝”在打造自己的墓穴时,做了特别的设计:在主墓室的旁边挖了几个很大的库房,用于存放最精美的器物。库房是独立的与主墓室没有任何门或通道相连。王“厝”下葬后,果然不出所料,他的墓也反复被盗,在考古学家发现的时候,主墓室已经差不多被盗空了。而几个库房都没有被挖掘的痕迹,里面的器物全都完好的保存下来。所以幸亏中山王“厝”有盗墓的经验才能用这么巧妙的设计,让后人有幸看到这么多战国时期的美物。铜扁壶中山王“厝”墓出土。考古学家发现它的时候,里面还盛着酒,已经被铜腐蚀成绿色液体。这也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酒。中山国的前几代王还是很好保持了游牧民族能征善战的优势,虽然期间也被灭过几次国,但他们背靠太行山,退可躲进太行“打游击(抢掠)”,进可东出太行复国,所以前面两次被灭都复国成功了。直到王“厝”在位,在他的治理下,中山国的国力达到了一个非常强盛的阶段。据史书记载,王“厝”是突然就去世了,他幼时继位,在位15年,可见去世的时候还年轻,接他王位的王“姿”和“尚”在位时间都很短,可以推断他们的年纪也不会很大。合理推测,因为王“厝”的突然去世及继位者的不成熟导致中山国逐渐失去了他们骁勇善战的优势。同时周边国家的战力增强,尤其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军队的战力大大提升,在大家都用骑兵的情况下,中山国的优势荡然无存。中山王厝墓发掘现场公元前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余年时间,宣告灭亡。其实中山国被赵灭之后没有再复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时机。赵灭中山国是公元前年,此时已进入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采用“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战国七雄博弈纵横的平衡被打破,中山国赖以生存的“夹缝”没有了。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中山国历史年,对于一个小国来说,并不算短,毕竟清朝的历史不过年,美国也建国也才年。但在上下五千年中,这个“方五百里”的小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没有这“一粟”,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会少了一页重要功绩;春秋战国的历史会缺少一点制衡博弈的精彩。随着中山国灭,白狄族也在文字记载中消失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灭亡,他们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融入了“汉族”这个大家庭。在历史中,又有多少个像“白狄”这样的民族出现过,兴盛过,最终散落融合,像夜空中闪耀的点点群星,汇聚成华夏五千年星河璀璨。探秘“两中山”的另一个“中山”指的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位于保定城西北满城区陵山,因此被称为“满城汉墓”,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崖墓”。随葬品豪华奢侈,出土铜、陶、铁、金、银、玉石、漆器以及帷帐、俑、五铢钱等器物共1万多件。其中以: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以及墓主人的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最为著名。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所谓“崖墓”就是藏在山里的墓,准确的说是在山里挖了个很大的洞,仿汉代宫殿建造,规模宏大,因此又被称为藏在山里的墓室宫殿。刘胜墓所在的村子就叫做“守陵村”,村民都知道他们祖祖辈辈都在为一位王爷守墓,但守的是谁的墓,墓在哪里就一概不知。盗墓者把村里村外,周边能挖的都挖了个遍,甚至连山脚下都掘地三尺仍然一无所获。谁都没有想到墓居然是藏在山里。正因如此“满城汉墓”才得以不被叨扰。刘胜墓的妙处不仅体现在选址,在墓穴的设计和建造上更能看到古人的智慧和巧思。北方的山是石头山,多石灰石质地,雨水会往里渗透,为此墓室特地设置了排水沟和渗井。渗透下来的雨水顺着排水沟流到渗井里,然后慢慢渗透到地下,保证了随葬品没有因水浸而损毁。中山靖王刘胜墓汉代是我国古代以厚葬闻名的一个朝代,其“侍死如生”的观念,在墓葬中表现的特别明显。所谓“侍死如生”指的是在墓室中会还原生活中的样子,陪葬的不仅仅是奢侈的宝物,还包括生前所有的用具。罗向军院长介绍说:“在‘侍死如生’观念中,这个人生时生活是什么样子,死后也是一样。只要本人生前没说某件东西要留给谁,那他所有日常用过的东西都要带进墓里去,小到一个杯子,一块搓脚石。摆放的位置也与生时无异。”刘胜金缕玉衣鎏金银乳钉纹铜壶所以考古学家一听说发现的是汉墓,都很兴奋,倒不是在于里面有多少宝贝,而是能从墓穴中看到汉代时期真实的生活状态。“其他朝代的陪葬品也很厚重,但并不见得就是他们生前会用的,无法向汉代陪葬品那样直观的还原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罗向军院长说道,而刘胜作为同姓王,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虽然封分在外,但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化艺术都受制于中央,因此刘胜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件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文化生活报》版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