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桂林市的灌阳县,有一个小镇名叫水车镇,是一个著名的制陶工艺品产地。这里有一项历史悠久的手工陶器制作技艺,已有年的历史。当地工匠们将当地特产——陶泥,烧制成精美的艺术品,为这个小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其中,最受欢迎的陶艺品之一是“叫叫”,这是一种能发出哨子般声音的传统儿童玩具。每年的灌阳“二月八农具节”上,“叫叫”都是必备的文化象征,吸引了众多前来赶圩的游客。
“叫叫”的制作工序有八道,包括取泥、晒泥、泡泥、过浆、摊泥、塑形、煅烧和上釉。这些步骤看起来很容易,但是由于陶泥的性质很复杂,要烧制一块完美无缺的作品,需要二到三个月的时间。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推荐的灌阳陶叫叫手工艺品,目前正在广西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示中(公示时间为年4月14日—5月3日)。
去年深秋,灌阳陶叫叫在千年桂林文化会馆上展出,就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那些“爬”满台面的“陶叫叫”,形态卖萌可爱,体态乖巧灵动,姿态活蹦乱跳,心态可亲可近,极具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和乡土原生力!
当时,桂林市领导关永华副主席携同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文明参观展览,看到展台上“小陶器(小淘气)”组合——“陶叫叫”,非常感兴趣,并在了解到这是灌阳县水车乡窑第六代世传艺人的陶艺作品后,高度赞扬,并且认为水车乡窑取土、炼泥、上釉、柴烧等制作流程,完全继承传统工艺,堪称陶艺中的“活化石”!
文明主席甚至试着用嘴一吹,“陶叫叫”竟发出“嘀嘀”的声音。由此,他吹响了“文明号角”,传遍了八桂大地,并夸奖制作人说“你做得很好!中华陶艺既要真正走进市场,又要扎实地从娃娃抓起!”
因为釉色鲜艳,造型自由,灌阳“叫叫”陶器被广泛用于家具和办公室的装饰上。雕刻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可以创造出各种小巧玲珑、鲜活生动的动物形象。
灌阳县的“叫叫”陶器,不仅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更是一个代表历史和传承文化的符号,这次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又为灌阳增添了新的名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