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在第五代导演中,黄建新一直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并不只是限于他曾经的作品风格,也在于他在时代之下,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文|吴必
编辑|金石
摄影|尹夕远
编剧孙毅安第一次见到导演黄建新,是年春天。那是西影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的一次主创会议,而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表彰黄建新,此前,他的电影导演处女作《黑炮事件》拿到了第六届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奖,还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美术的提名。
孙毅安记得,那天,在表扬黄建新时,时任西影厂厂长的吴天明导演说到了张艺谋,说到了陈凯歌,说到了何平、滕文骥,对于黄建新,吴天明说的是,一个艺术家要有批判意识,要有反思精神,他还说,「西影的希望就在这些人身上。」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孙毅安这样描述那天的黄建新:
「大约一米七零的身高,瘦瘦的,眉清目秀,一头黑发。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文弱书生,但眼神坚定,举止文雅,玉树临风般站在一大群西影的糙老爷们中,显得与众不同。」
后来,吴天明提到的那些名字,被冠以「第五代导演」之名,成了对中国电影影响至深的一代创作者。
在第五代导演中,黄建新一直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同代的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大多擅长「宏大」,反复操练东方符号,在他们创作的早期,也都将目光投向远处的时间和地域「寻根」,而黄建新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在拍城市,拍城市中的小人物,用黑色幽默刻画鸡零狗碎的世俗生活,以此展现他对人、关系、权力、社会结构的洞察。
在一篇分析文章中,影评人梅雪风曾这样解读黄建新的独特性:「从某种程度来说,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是寓言家,他们都追求那种高屋建瓴和一击即中的透彻感。相对而言,黄建新更像个社会学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