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大工匠”举荐命名活动目前已经完成初审,经过专家团反复酝酿,30人从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禅城发布推出栏目,讲述入围者的匠心故事。
04
邓燕平:一把剪刀裁出佛山故事
人物简介
邓燕平,佛山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首创佛山“功夫剪纸”,把佛山的功夫文化与剪纸文化相结合,让佛山两大文化名片闻名海内外。年被评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邓燕平:一把剪刀裁出佛山故事
一大早,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燕平就在家中书房的工作台前打开了自己的工具包,分别挑选了一把剪刀、刻刀和铜凿,开始了一天的创作。
这些看似普通的工具在她手中却变成了创作“神器”,几经盘转和裁剪,顷刻间就能创造出一些神奇的场景;一块常见的铜箔,在铜凿反复的敲击下,经过镂空、衬纸等工艺处理后,就能创造出有别于传统铜凿剪纸的立体空间。
在研究民间剪纸的17年间,邓燕平一直坚守一颗匠心,在创作的路上始终没有停止探索。她首创佛山“功夫剪纸”,为佛山功夫和剪纸的对外传播贡献力量。年,邓燕平正式拜佛山剪纸大师梁志琰为师,成为他唯一的入室弟子,继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她谨记师傅“用作品说话”的教诲,不断通过剪纸讲述佛山传统文化故事,至今已创作出无数体现佛山民俗风情的作品。
毅然改行投身民间剪纸领域
年,一次“跨界”的选择,让邓燕平从此走上了长达17年的剪纸创作之路。
时间回到年,学习美术装潢的邓燕平在毕业后来到了梧州市机关第二幼儿园,担任美术专职老师。年,她调回佛山,在佛山市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当美术老师。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使她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也让她对幼儿教育的模式产生了思考。
“当时小朋友们上美术课,大多都是画画,然后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民间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略显薄弱,甚至是缺失的。”如何更好地将民间的传统手艺传授给下一代?成为当时邓燕平时常琢磨的问题。
年,邓燕平萌生了一个想法——可以将剪纸运用到教学中去。但邓燕平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剪纸艺术家,跨入剪纸这一行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充实自己,她毅然离开教学岗位,开始研究民间剪纸。
由于没有真正拜师学艺,她只能自己摸索、学习。凭借着对剪纸艺术的热情,她刻苦钻研,不断从作品中总结创作经验。“对我来说,每完成一幅作品,都是在总结前一幅作品的得失。”邓燕平说。
学习的成果在1年后得到了体现。年,她成立了“邓燕平剪纸工作室”,对外开展剪纸教学。从此,邓燕平就开启了教学和创作之路,与“剪纸”紧密相连。
年,一副原创的剪纸作品《盼望》获奖后,邓燕平才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创作出好作品。反复钻研后,她的创作灵感便一发不可收拾,原创作品频出,最终获得业内认可。
学无止境,是邓燕平的座右铭,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她却仍然没有停下学习与创作的脚步。
在创作铜凿剪纸时,邓燕平发现:传统的铜凿剪纸基本没有大面积空白,很精致。但是如果题材的选取有区别,制作的方法也就需要再深究。于是,她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如果能在铜凿写色剪纸的基础上把珠线两边镂空,然后在镂空处选择相应的彩色纸粘贴,即进行写色和衬纸,就能使铜凿剪纸拥有立体感,呈现出与原来不同的效果。
这个想法在执行时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镂空时,如果稍不注意就会破坏珠粒,造成珠线不美观。因此要控制好边线的距离,难度不小。”
为此,邓燕平努力练习,花了大量时间不断尝试,最终成功实现了当初的设想,在创新铜凿剪纸手法上取得新突破。
此外,她还通过反复试验,耗时一年,成功创作出多幅佛山染色剪纸,让几十年来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染色剪纸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
钟情功夫首创佛山“功夫剪纸”
十几年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从事民间剪纸创作的邓燕平开始接触佛山剪纸。彼时的她,对于佛山剪纸的第一印象还只是:线条很细。
此后,她开始翻阅各种历史资料,在成千上万次的创作尝试中不断了解佛山剪纸。“创作出能讲述佛山传统文化故事的剪纸”的想法也由此应运而生。
年的一天,她和儿子在家观看功夫题材电影《败家仔》。“当时只有10岁的儿子突然跟我说,佛山好像没人做过功夫题材的剪纸,可以尝试下。”儿子的话给了邓燕平一个启示。
但在此之前,邓燕平对佛山功夫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武打影片的片段。“要想做出功夫题材的剪纸,就必须让自己更加了解佛山功夫。”为此,邓燕平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