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市场 >> 正文 >> 正文

聚集了300个裁缝铺的大楼,如何成为外国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4/6/3
沿着上海地铁四号线南浦大桥站3号出口走到地面,你可以看到“量身定做”的广告和去往“上海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的指示牌。这里一路上穿梭着不少外国人,他们很少手拿地图,脸上也不带犹疑之色,几乎算是熟门熟路地进出这个三层楼的商场。这幢挂满陈旧的广告牌的楼里有个铺子定做西服、衬衣、旗袍、唐装,同时也出售面料和服饰类配件。每一个铺子都挨得很紧,几乎没有多少装修的成分,市场里混合着店员的拉拢声,顾客和摊主各种口音的讨价还价声。五月一个周六的下午,号店铺的老板尹从耿站在店门口招揽客人,他穿着自制的西服套装,询问你想要买什么,并拿出选面料的图册和样板图参考。店中还有他同为裁缝的妻子和两个年轻的会说英语的女销售员,人多的时候,不到30平方米的店里站着13个外国顾客和4个中国顾客。“这个商场开的时候就开了,我做了30年裁缝”,尹从耿的“资历”在这里并不算少见,多数商铺从开业起就做到了今天,有不少是裁缝出身的人开的“夫妻店”。尹从耿对店中来往的外国顾客早就习以为常,他给自己起了一个英文名Peter,见到新顾客就随手递上中英双语的名片,不过,当有人叫起他的英文名时,他一下子还反应不过来。“别人都起一个外国名字,这样叫起来好叫。外国人喜欢做衣服,我们店里大概60、70%都是外国人。”Peter尹从耿对《好奇心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