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城区治理软实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以人民福祉为中心,成立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整体谋划、统筹推进依法治区各项工作任务,在创新突破、生动丰富、多元立体的法治实践中,大力推进法治黄浦、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在去年,黄浦区还收获了首届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称号。
法治政府引领城市更新
这几年,上海正在建设国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黄浦作为中心城区核心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旧改压力。直面这“天下第一难题”,黄浦区“留、改、拆”并举,以“法治政府引领城市更新”交出时代答卷。
比如,外滩街道宝兴里社区是历史风貌保街坊,户均居住面积仅12.6平方米,旧区改造一直是居民所盼、政府所急。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非但没挡住宝兴里的旧改工作步伐,反而大踏步稳健推进,仅用天实现了证居民%自主签约、%自主搬迁,创造了近年来全市大体量旧改项目居民签约、搬迁完成时间的新纪录。这其中,法治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实践多年的“政府汇聚合力、法治均衡权利、调解共建和谐”的黄浦经验得到充分固化。
具体实践中,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区框架下,区政府做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黄浦区关于拆除违法建筑执法方案指导意见》《黄浦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为旧改等城市更新奠定坚实法律基础。面对旧改征收和城市更新中的困难和壁垒,聘请优秀律师成立“城市更新法律服务天团”,发布《征收(拆迁)类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审查工作白皮书》,探索旧改司法简易程序、采取征收补偿决定“三审核”机制、尝试历史风貌保护主体遴选等措施,有效解决各类纠纷矛盾,有力保障了旧改征收平稳推进、不断提速。一次又一次稳健啃下旧改“硬骨头”,成为新时代上海城市更新工作可复制、可推广的“黄浦样本”。
再如,老房加梯是我区今年大力推进是另一项民心工程。法治护航下,黄浦区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加梯公司联动发力,梳理加梯环节、简化审批流程,通过“早介入,让服务‘更进一步’;减材料,让居民‘少走一趟’;优流程,让进度‘更快一点’”,为老房加梯按下“快进键”。
位于小东门街道的中复小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老年居民占比高达80%以上,加装电梯成为他们内心最迫切的愿望。今年上半年,中复小区6部电梯同时动工建设,并于七一前夕竣工启用,中复小区成为黄浦区首个多层老式公房电梯加装全覆盖小区。如今,家住6楼的陈阿伯和金阿姨,坐着子女新购置的轮椅,每天都能乐呵呵下楼晒太阳。
数据显示,这两年黄浦区多层老式公房电梯加装全面提速:今年1至8月,黄浦区加装电梯完工数达31台,在建施工数达70台,报建审批数达22台,8月底前全区开工加梯数量超过台,数千老年居民将告别“悬空”状态。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马当路地处新天地商圈,沿街小店众多,不少特色店招店牌成为这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然而,在此经营咖啡茶饮店的殷先生,就曾因改建户外招牌而为难:现场情况复杂,按照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管理办法》,设计公司给出的招牌方案能否实施?经过黄浦区绿化市容局户外招牌设计图技术指导服务窗口志愿者的耐心讲解和分析,殷先生最终形成了“靠谱”的可行性方案,建成了满意的新招牌,顺利开门营业。对此,殷先生感叹:“切身体验了什么叫‘良法善治’,什么叫‘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问题招牌拆除重建,既给商户造成经济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公共安全风险。”为从源头解决安全风险,也为帮助商户、业主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和经济损失,在黄浦区行政服务大厅户外招牌设计图技术指导服务窗口,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邀请来自第三方专业机构、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们坐镇,从设计图是否存在“硬伤”、是否存在不符合体例要求的“外伤”以及预判按图施工是否可能存在难以落地的“内伤”着手,帮助前来咨询的商户、业主以及设计公司,在施工之前,有的放矢,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事实上,为创造更好法治营商环境,早在年,黄浦区就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打造全市最优综合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和营商环境白皮书,同步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率先推出“五证合一”企业营业执照和“两证合一”个体营业执照,首批实行“二十四证合一”。首创“商务+信用”管理新模式,率先发布“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式、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建立“黄浦区市场监管网格中心”,整合区事中事后监管系统数据,实现监管模式网格化、手段信息化、流程标准化……多措并举之下,“法治”成为打造黄浦良好营商环境的一块金字招牌。
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
瑞金二路街道区域内,商业繁荣,文旅、医疗资源丰富,再加上石库门老房子极具海派风情,让这里的短租房发展曾经十分迅猛,也给街道社区治理提出了挑战。
去年,街道充分运用法治思维破解了这一难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上海市房屋租赁条例》等法规条例出发,梳理出与房屋租赁综合治理执法办案相关法律依据共32条,并联合公房公司、房办、物业下发告知书,做到“新增的及时发现、违规的及时整治、短转长租的及时核销、民宿经营的法定准入”。在此基础上,街道还探索出短租房“四步闭环”工作法,以及出台短租房“负面清单”,以堵疏结合、规范引导,推动短租房依法经营、健康发展。
就像瑞金二路街道用法治思维破解短租房治理难题,今天的黄浦,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已经融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推出沪上首部“居委会法律事务指引”,成为个居委随身常用的法务“宝典”。健全基层法治建设,连续4年开展最佳法治实践案例评选,涌现出“南京东路巡回审判(调节)工作站”“共享单车33条”“承重墙治理33条”“短租房治理七步法”“耀江居委住户守则”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创新品牌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半淞园路街道业委会法治评估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五里桥街道紫荆社区、半淞园路街道耀江社区先后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良法善治在黄浦处处开花。
“党建+法治”打造宜居社区
“能够调用的法治资源多寡,一定程度上展现着法治建设的‘软实力’。”在基层治理中,会面临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民主与法治、法治与德治的多元化选择。半淞园路街道基于“党建+法治”创新推出的“法治议事”机制,就实现了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成为“全过程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比如,住宅小区居民私装的地面卫星接收器,俗称“卫星锅”,让个别居民生活变得多彩的同时,也成为广大群众头顶上的安全隐患。尽管物业和相关执法部门多次整治,但因多种因素导致了“卫星锅”治理顽症。
在“法治议事”机制下,多方共同推动,通过梳理发源、明确责任、加大法治宣传、劝导民众自主拆除等方式,既清除了安全隐患,培育了法治精神,还避免了群体事件的发生,成为轻柔执法的典型案例。头顶安全隐患解除,居民们纷纷为“法治议事”机制点赞。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通过持续深化法治实践,为打造黄浦宜居、宜商、宜游环境提供有力保障,擦亮了黄浦软实力的“法治名片”。根据《黄浦区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黄浦区将继续全力推进法治黄浦、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营造更好法治环境。
来源:上海黄浦记者宋梅
原标题:《以人民福祉为中心,擦亮黄浦软实力“法治名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