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发展 >> 正文 >> 正文

科教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积极推动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4/9/1
白癜风治疗需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于年设立,始终紧跟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不断探索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领域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推进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先后获批四川省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并于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这对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标志着本专业需从地方性的省级示范性专业逐渐蜕变为全国性的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实现省级到国家级的飞跃。这需要我们立足新时代,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智媒体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文化建设、产业发展与高教转型需求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应用型人才。

教材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完成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的有力媒介。互联网时代,原纯粹的纸质出版的教材需要加强对课程的研究,增加数字化、多形态、立体化形式,能够使学生们高效学习,使课堂不受时空限时,深化高校教材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

智媒体时代下,传媒行业日新月异,影视技术发展迅速,媒体融合深度发展,传媒类课程教材需要与时代、行业的发展及时对话,并契合教学实际应用,建设“高质量”应用型教材。同时,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打造新时代“新形态”立体化教材。鉴于此,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材建设队伍。针对新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需求,着力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积极推动“高质量、新形态”教材建设。

一、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推动新时代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载体。毋庸置疑,教材建设是“树人”“铸魂”的大事,教材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任务开展。

第一,坚持党对教材工作的核心领导。坚持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就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坚持教材建设和教育工作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实行双组长制,由学院领导与学院党委书记共同领导把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术带头人同时担任党委委员,确保教材建设全面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握好教材建设的方向性,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推进传媒类教材政治建设,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知识传授是过程,价值观塑造是目标,在知识传授中予以价值观引导,需要发挥教材的基本功能。教材建设要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各类课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厚植理论基础。只有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的重要原则,才能培育出心怀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有为青年,才能充分彰显教材的内在价值。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传媒类专业,不但需要培养学生自身的正确价值观与媒介素养,而且需要培养学生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影视作品。基于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构建“思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艺评论》等系列美育类专业教材,将价值观融入知识点,努力培养具备良好政治思想、人文理想、媒介素养、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融合应用型传媒人才。

第三,坚持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相融合。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材建设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充分发挥思政课教材的引领作用和各类课程教材的支撑、印证、浸润、深化、拓展作用,建设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材,是构建新时代高校高水平育人育才培养体系的迫切需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的突出特色是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所以在课程建设中增加了美育类课程《中国故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名片赏析》《影视评论》《影视编剧》《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电视纪录片创作》等,打造校级课程思政团队《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团队,其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电视纪录片创作》两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课程。同时结合课程打造系列教材,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将立德树人与课程教育同频共振,深化落实立德树人。

二、内容体系:注重行业发展前瞻性,强化“高质量”应用型教材建设

近些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了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满足市场对人才动态变化的需求,提出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采、编、播、摄、录、演、服、化、导、音、美、照”全方位培养。“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应具备“一体化”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注重优质课程建设,不断激活传统课堂的静态模式,适应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时代发展对于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电视摄影》《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影视编剧》四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页栅格化设计》《新媒体剧作及改编》《影视摄像》三门课程获批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同时为课程匹配高质量系列教材,通过研究广播影视在新媒体和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探寻市场动态,丰富我们的教学培养模式和育人模式。其中,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视导演实用教程》《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广播电视概论教程》于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十二五规划教材”。

目前,传媒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后期技术更新较快,应用型教材时间超过五年,必将与现实脱节,需要我们立足智能媒介时代人才需求,以“行业能力聚合专业知识”,注重对接智媒体时代行业制作标准、流程与业态,更新专业知识链条,运用最新案例驱动,紧抓“应用型”为核心,增强学习性与实践性。

于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材编委会一方面优化课程内容,打造新教材与新资源;一方面持续与出版社建立长期合作,不断更新再版教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深入一线,结合打造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积累教学资源,引入一线工作案例,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与岗位零距离接触,让“读起来都懂,学起来没趣,真正用时没价值”的教材一去不复返。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材建设始终注重行业发展的前瞻性,强调创新意识,打造“高质量”应用型教材:

第一,教学方法创新:突出实践教学的方法论,目标定位于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讲授大量相关的广播影视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实践为核心,加强双师型培养。实时对接行业产业发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巧技能,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传媒领域实践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和学生的现场操作,在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学术思想创新:汲取影视研究的新成果,树立动态的创新意识。教材的亮点,是在学术上必须反映广播影视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出新。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已有优秀教材的成果内容,另一方面大胆进行创新研究,积极探索出符合广播影视教学的新的教材研究内容,特别是要与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求相契合。我们还注意不强调体系对立,不卷入学术论争,不故意标新立异。

第三,编写理念创新:体现“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指导思想。教材的编写,是坚持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编写原则是:理论充实,观点公允,语料有趣,信息新鲜,方法实用,结合实际,创新观念,强调在实践中教学的重要性,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将实践教学真正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及师生互动的双向性,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作为支撑材料,引导学生创新实践。

三、质量特色:跟随智能化信息化趋势,打造“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建设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智能化、信息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教学工作中也深入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适应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作为传媒类教材建设,就需要我们更加着眼于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材自身规律,服务于智慧课堂、慕课等云上教学过程,打造立体化教材,以纸质教材为基础,配套的线上教材及新媒体教学案例、课题、学生作品资源库,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

传统教材逐步融入信息技术,新形态教材也就应运而生。新形态教材是以纸质教材为核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VR/AR技术、虚拟仿真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