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发展 >> 正文 >> 正文

弘扬茶文化健康天下人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4/12/8
从事白癜风的临床研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12.html

——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是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罗大友的茶经

研究茶文化数十年,罗大友对中国茶文化有很多见解。

“文化要以一系列生活方式来承载,茶文化承载的就是一种极富质感的生活方式,迈向文化复兴之路,茶文化的复兴势在必行。”

“在中华文化里,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的饮料。茶艺是饮茶风俗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我们要在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做强茶经济的基础上,将茶和茶文化更大力度地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中国茶又分红、黄、绿、白、黑、青六大茶类,各类茶叶的茶性不一,寒热不同,正确饮茶才能饮出健康来。几千年来茶叶及其附属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惜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的茶文化日渐式微,而流传出海外的茶文明遗存却又是支离破碎的。只有中国六大茶类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所以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功在当代,利益千秋!”

“古人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经常在讲座上提到这些话,道出了他对茶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五千年茶文化的深刻诠释、感悟和期待!

罗大友的茶情

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上的太阳,能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

罗大友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初,他从学校应届毕业应征入伍,曾两次参加抗震救灾,多次立功受奖。后来转业到大型央企工作。转业到央企后,他连续多年任中层负责人,为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他在任央企团委书记期间,因业绩突出,三次出席表彰大会。

干一行,爱一行。罗大友不管从事何种行业,他都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他最终却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奉献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来,把自己用多年心血研究的成果一点一点地奉献给社会。

他最终把目标锁定在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醉情于茶,钟情于茶文化。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这成了罗大友身上的典型符号。

作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的院长,他把中医养生学和泱泱千年的茶文化融为一体。在如何正确饮茶才能饮出健康来的茶文化关键点上,他有极其独到的研究成果。他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茶文化,通过文化宫、文化馆、文化专题演出、文化下乡等文化宣传阵地加强茶文化推广,还可举办茶文化知识专场讲座等,让茶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人心。要弘扬和发展茶文化,必须发动广大民众参与进来。”他不分种族和国界,对海内外无数茶文化爱好者们悉心传播茶文化。因为在他心里有一个梦想:弘扬茶文化、健康天下人。

罗大友的茶路

向来内敛儒雅的罗大友,抛头露面的事并不是他的喜好。但为传播茶文化,他经常“逼”着自己站在镜头前、出席在论坛的讲座上。足迹遍布了福建、云南、浙江、四川、江西等地。

为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他甚至不惜“得罪”人,对茶叶流通市场出现的一些乱象,向有关管理机构直言进谏。他走遍各大茶区,对茶树,特别是对古茶树的管护,茶叶的环保采摘方式,无污染的制茶流程,不同类别茶叶的储运方式等等,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