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乞巧节又称为“七夕节”。这一被赋予浪漫和虔诚的节日,早在西汉时就已普及,宋代时达到鼎盛。年,乞巧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被人们所追捧。其中石碁镇凌边村早在19世纪30年代便开始在村民中盛行“摆七夕”(即摆放乞巧小型手工),当地村民会各自在家中天井进行摆放,规模甚小。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当年的乞巧小型手工早已转型成规模大、独具特色的乞巧版。如今石碁镇凌边村的乞巧传承后人通过制作“动感”乞巧公仔让乞巧文化“活”起来;凌边村修建的乞巧公园推广乞巧文化传统;石碁镇以“展现方式现代化”“宣传手段多样化”“传承对象年轻化”,扎实推进凌边乞巧文化宣传工作,擦亮了“凌边乞巧”名片,让乞巧文化薪火相传。
乞巧文化广场杨璐摄
凌边乞巧文化源远流长
乞巧源于广传在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相沿古时吴楚传统,妇女们在七夕之夜向天上织女祈求针黹工艺。关于这一节日的“乞巧”习俗,包括番禺在内的广府地区谓之“拜七姐”或“七姐诞”,在番禺民田区普遍流行。石碁镇凌边村早在19世纪30年代便开始在村民中盛行“摆七夕”。由于当时凌边村的七夕传统时间长影响深,每年外村到凌边看“七夕”的人众多,加上本村的亲戚、外嫁女携子带女回来,村内大街小巷人潮涌动,川流不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摆七夕”便出现了从家庭到小集体再到祠堂的演变过程。
凌边村乞巧传承人曾秀妃(妃姐)今年已经66岁了。40多年前她也曾参与到“摆七夕”的活动中。她介绍,当时的村民自发组织集中制作手工制品,多张方台拼合在祠堂中当做作品的摆放。当记者问起以前的乞巧公仔是怎样制作的时候,妃姐笑着回忆说:“以前这个公仔不像现在这样用钱买的,以前是我有三四十斤谷就拿去换公仔,如果你有二十斤谷,我的公仔值二十斤谷,那就换。以前七夕的时候,很多自梳女就在天井摆张八仙台,你凑一块,他凑一块,凑些谷啊,凑些谷芽,你没谷就弄一些花回来,你会做公仔的,就拿米粘公仔鞋,整个过程乐此不倦。”据悉,当时的手工制品的品种内容还十分丰富,其中有用针线仿照粤剧舞台人物造型刺绣服装做成的古典故事场景,里面的人物神态各异造型不同,此外还有花灯、仿真花果等手工制品等,更有不少供奉牛郎织女的手工制品,如绣花鞋、七娘盆、纸制花衣裳等。“后来凌边村委会为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乞巧制作,在乞巧节期间举办了乞巧手工制作比赛,由方台拼合摆放的形式转变成按一个故事一个版式来摆放,如天仙配、白蛇传、搜书院、郭子仪祝寿等,该形式就是最初形态的乞巧版。”妃姐说道。
乞巧作品《穆桂英挂帅》
“摆七夕”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五至初九,每逢此时节,凌边村中家家户户宴请亲朋,各地前来看七夕的人络绎不绝,场景十分热闹。年,凌边村委还将静态七夕摆设以动态形式展示,将各生产队制作的乞巧作品集中起来,安排多人组成巡游队伍,将不同造型、不同故事的乞巧作品在村内沿环村公路进行巡游展示,此后每年的七夕凌边村委还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乞巧巡游活动,让乞巧文化得以延续。
夫妻搭档制作“动感”乞巧公仔
凌边村乞巧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乞巧文化传承人——凌广聪与曾秀妃夫妇(以下简称聪叔、妃姐)。近十几年来,他们夫妻搭档创作的乞巧手工作品不计其数、远近闻名,而他们俩细水长流的爱情也倾注在每一件共同创作、独一无二的乞巧作品里。夫妻二人的工作室位于乞巧文化广场前,一楼是小卖部,二楼是他们的工作室。由于受疫情影响,近几年的凌边村没有举办乞巧活动。但是夫妻二人依然如火如荼地创作,做“乞巧”俨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记者在工作室内见到摆满了各式各样制作乞巧公仔的原材料,其中有黏土、颜料、模具、特制的乞巧公仔衣服及机械装置等。
乞巧文化传承人——凌广聪与曾秀妃夫妇
据妃姐介绍,她在20多岁的时候就在村里的生产队跟着老一辈制作乞巧公仔,创作中愈发喜欢乞巧文化,制作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一做就是40年,途中由于她的丈夫聪叔也感受到乞巧手艺的魅力,因此激发了创作热情。在年,夫妻二人共同搭档做“乞巧”,平时妃姐负责做公仔与衣服,聪叔则负责制作房子与背景装饰,为了让乞巧公仔看起来更有“动感”,聪叔还会在公仔里添加机械动力装置,让其活起来。十四年来,这对“巧手夫妻”累计完成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七八十版。作品也斩获了多个荣誉证书,包括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十八相送》获年广州乞巧文化节优秀奖、作品《武术宗师黄啸侠》获广州乞巧文化节银奖凌广聪与曾秀妃夫妻各自获得多个奖项。夫妻二人将这些奖状贴在了工作室的显眼位置,这不仅记录着他们的制作历程,还成为他们继续做“乞巧”的源源动力。
小巧乞巧版内藏大乾坤
记者跟着聪叔、妃姐的步伐,来到了乞巧版的储存室,只见这里存有几十个不同类型、场景的乞巧版,每个版都有着不同的寓意。为了更好地保存,乞巧版都铺上了防尘纸。“当时我和聪叔说,我们俩都是农民出身,不如就先从种植稻谷场景的乞巧版入手吧,聪叔也深表同意,历经4个月后,乞巧版《勤耕不辍稻谷香》就此诞生。”妃姐说道。
乞巧作品《勤耕不辍稻谷香》
看着眼前的乞巧版《勤耕不辍稻谷香》,记者不禁感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巧的乞巧版藏有大乾坤。该版讲述的是以前种植稻谷的全过程;设有农民犁田、播种、拔秧、插秧、除草、车水灌溉、割禾、打禾、晒谷等十大情景,插上电源后,只见版内的乞巧公仔神奇地“活”了起来,重现当时农民在田地里种植的样子,公仔无论从神情、动作来看都还原得十分逼真。据悉,聪叔和妃姐在创作时,他们会首先回忆当年的种植情景,再按记忆中的比例缩小成每个小场景去找材料制作,由于他们都亲身在田地里干过活,因此创作的时候并没遇到太大的难题,但在版内花费最多时间和精力的莫过于车水灌溉这一情景了。“为了尽量还原当时灌溉的情形,我们选取了木材来作基材,而车水模型中的传动链制作难度很大,需要精密计算轮叶之间的长度和比例,如果稍微计算错误,都会让链条转得不灵活。”聪叔说道。当问起该版的寓意时,夫妻二人就向记者表示,勤劳俭朴的种田人,一年四季辛勤地在田间劳作。从播种到收获,他们把一生按照各个农时季节,有序安排,把握时机,默默耕耘。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希望通过乞巧版《勤耕不辍稻谷香》,让大家了解到以前的种植过程,从而使年轻一代体会以前耕田人“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勤劳品格。由于该版寓意深厚,制作精良,此作品还在凌边村举办的乞巧作品评比大赛中荣获多个一等奖。此后他们两夫妻的作品逐渐打开了知名度。
凌边乞巧文化不断创新展现方式
凌边的乞巧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早在清朝时期,凌边村的“七夕”由各家各户自办,姐妹们就互访品评观摩。后来发挥“人多好办事”的集体智慧,摆“七夕”先后经历由家庭到小集体再到祠堂的演变过程。凌边村的“摆七夕”的习俗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熠熠生辉,该村也逐渐成为番禺地区传承乞巧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来,凌边乞巧文化不断创新展现方式,以创作大赛、迎乞巧文艺晚会、粤剧展演、乞巧文化巡游等多种现代化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了乞巧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乞巧作品《黛玉葬花》
在年第二届石碁镇凌边乞巧文化节上,石碁镇一改以往凌边村“摆七夕”单一固定的展览模式,首次以动态巡游形式向广大群众充分展现凌边乞巧文化的独特魅力,巡游队伍所到之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年则以“传承良好家风,重温峥嵘岁月”为主题,将红色文化与传统乞巧文化相结合,赋予乞巧新的时代内涵。近年来,凌边村还新建了乞巧文化广场,整个广场充满浓浓的乞巧文化氛围,在广场入口位置,设有了乞巧主题的雕塑,在周边也设有了乞巧文化简介的碑刻。据石碁镇凌边村党委副书记凌燕萍介绍,下阶段该公园还会再进一步完善,届时将会新增文化展示长廊及红色文化宣传栏等,让市民在多个休闲娱乐好去处的同时,也让乞巧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石碁镇多举措擦亮“凌边乞巧”名片
近年来,随着媒介宣传方式的发展与变化,石碁镇也与时俱进,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把凌边乞巧文化以全方位、立体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每举办一届凌边乞巧文化节,石碁镇都会邀请本地重要媒体如《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信息时报》、番禺电视台、《番禺日报》等对乞巧文化节进行及时报道;还通过制作《记忆番禺之乞巧人生》纪录片、编撰《石碁镇历史人文读本》,让凌边乞巧的宝贵资料及记忆得以保存和传承。年的第三届凌边乞巧文化节,更是运用直播的形式,满足广大不能亲临现场的“乞巧迷”即时观看乞巧节盛况的愿望。据统计,当天的直播共计吸引5.15万人次观看。
逼真的“晒谷”场景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校园,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近年来,石碁镇不遗余力地在辖内中小学推广乞巧文化,通过邀请乞巧文化传承人持续到学校教授乞巧手工制作,将乞巧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知文化、懂文化、重文化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未来,我们也期待更多年轻一辈加入传承凌边乞巧文化中,让“凌边乞巧”文化薪火相传。
文:番禺区融媒体记者杨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