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名片制作 >> 名片制作介绍 >> 正文 >> 正文

2022国剧真爆款还是假繁荣

来源:名片制作 时间:2025/1/7

年刚过去小一个月,国产剧已经带给观众“全面复苏”的好势头。

剧版《三体》和扫黑剧《狂飙》都在豆瓣开出了超过8分的成绩;还有题材相对创新的“返乡剧”《去有风的地方》和6集迷你短剧《平原上的摩西》,几部同期播出的剧各有千秋,口碑和水准都在及格线以上。

此情此景,难免让人回想起去年几部开年剧的“盛景”,《人世间》和《开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去年全年的标杆作品,前者几乎是整年唯一称得上“穿透圈层”的大剧,根据云合数据发布的有效播放榜单,《人世间》以47.6亿断层领跑;后者则是近几年较为少见的题材创新之作。

事实上,去年的国剧市场也正如大家感受的那样,可以用“平稳”二字概括。从年开始连续以16%以上的跌幅下降了三年的剧集全网累积有效播放量,终于在去年稳住了局势,只下滑了2%。

激进的反面是平稳,是减少犯错,但也可能是在压缩可能性。至于全行业都在遵循的指导方针“降本增效”,如今看来意味着“不做多余的事”,而是“做更稳妥的事”。

机遇往往藏在危险的地方,在以良好势头所开启的、剧集的年,让我们期待更多变化。

做更稳妥的事

今年让人印象深刻的、在舆论场掀起过较大讨论声量的,几乎都是古偶剧。

暑期档的情况尤为明显。从《梦华录》到《星汉灿烂》,再加上口碑两极化但热度居高不下的《沉香如屑》,以及在8月异军突起的《苍兰诀》,不同套路、各种风格的古偶剧轮番上场,各显神通,几乎覆盖了整个暑期档。

全年看下来也是如此,古偶剧的确在今年迎来了新的高峰。在2年正片有效播放霸屏榜TOP20中,共有6部古偶剧,其中上述提到的四部加上年末播出的《卿卿日常》有效播放都超过了20亿,前十中占有五席。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趋势反映了平台在选择项目时的标准,即进行更稳妥的投资选择。古偶剧自诞生至今,一向有固定的受众群体,属于码齐了盘子就有可见回报的剧集类型。

古装IP+流量演员,一直是剧集行业减少不确定性的创作公式。比过去有所进步的是,在古偶已经形成极为稳固的圈层产品之后,不再依赖用于“破圈”的知名IP或是明星,观众在意的是更吸引人的故事。

这也导致古偶剧甚至像前两年的耽改剧一样,有了成为“顶流培养皿”的潜质——《苍兰诀》捧红了新晋流量王鹤棣,《卿卿日常》让田曦薇终于在激烈的95花之争中站稳脚跟。演员配置最好的《沉香如屑》,反而在豆瓣收获了这几部剧中的最低分。

不过,内容没有必胜法则这件事,也在今年更清晰了。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女性红利变得没前两年那么“好蹭”了。延续1年的风潮,女性题材剧集在去年仍然大面积出现,既有《盛装》《玫瑰之约》等都市职场“双女主剧”,也有《欢乐颂》《她们的名字》等“女性群像剧”,还有将话题重心放到探讨女性生存现状及困境的各类题材,比如悬疑剧《江照黎明》等,不过能真正实现口碑和热度双丰收的很少。

现实题材和古装剧本来就各有优势,现实题材虽然更贴近生活,但也意味着更难诞生吸引人的新鲜剧情。这点放在女性话题里就显得格外明显,原生家庭困境怎么拍都很难超越《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三十而已》里“手撕绿茶”的情节早已不符合如今的主流价值观,“姐狗恋”也逐渐流于形式,很难让人眼前一亮。

基于目前的话题度,剧集在未来几年仍不会放弃对女性题材的投资,如何摆脱“空喊口号”的无聊剧情,在了解现实生活中女性真实想法和需求的基础上,做出更落地的作品,是利用好题材红利的唯一方式。

另外,在1年热闹非凡的主旋律市场,整体热度也在去年小有回落,几部复刻“全明星阵容”+重点题材的“大剧”,如《胡同》《大考》《县委大院》等,虽然台播收视率都还不错,但网播情况一般,均未进入年度有效播放榜单前二十,没能获得与配置相匹配的声量。

看来,下一部《觉醒年代》,可能要等到下一个“大年”。

一些“开端”

虽然整个2年,剧集市场并无《三体》这样,具有产业节点意义的重工业作品出现,但仍然有不少“微创新”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142.html